《曾国藩》的出版是当时文化圈的盛事,一时洛阳纸贵。
由于《曾国藩》的出版,曾国藩热在内地开始盛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不见衰减迹象。这三十来年下来,相信这套书对内地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
由于《曾国藩》的出版,作者唐浩明的命运完全改变。湖南岳麓书社一个专门整理古籍的编辑以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退休。
曾国藩在解放前是个很热门的话题,毛泽东发出“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感慨。蒋介石终生潜心研究曾国藩,临终前给蒋经国的嘱咐就提及要重视曾国藩的文集。李鸿章,梁启超等时代的代表人物都对曾国藩有着极高的评价。儒家最后一个“三立完人”。
曾国藩出身湖南湘乡一普通农家,资质平平。后来通过科举途径三十来岁的年纪进入官场,因平定太平天国,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在事业的鼎盛时期,全国一半以上的总督,巡抚来自他的赏识,提拔。基本与他同一时代的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都明显有着出色的天赋。左宗棠以一己之力收复新疆,以“今亮”(现在的诸葛亮)自居。左宗棠的天赋毋庸置疑,曾国藩去世,左宗棠赠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胡林翼长期官居湖北巡抚,顶头上司官文本来就是朝廷安排来监视湘军的满族官僚。官文对以曾国藩,曾国荃为首的整个湘军集团都怀敌视态度,但是胡林翼跟官文关系很好,整个湖北的财政大权都在胡林翼手上。湖北在胡林翼病逝之前,一直是湘军的主要饷源。胡林翼财政方面的得力干将阎敬铭最后做到整个国家的财政一把手户部尚书。胡林翼绝对是一个卓越的政治人物,但是他对曾国藩的发展鼎力支持,并且一直尊曾国藩为湘军领袖。李鸿章长期掌管国家军政外交大权,深深地介入了当时中国的方方面面,李鸿章终生言必谈恩师,他赠恩师的挽联“师事三十年,火尽薪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一生都以曾国藩门生自居。
曾国藩绝对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是个很难评价的人物。因而曾国藩这个人物很难描述,很难描述他优秀的基因。
给曾国藩写传记的作家不少,其中不乏名家。但是能把曾国藩上升到“曾国藩热”的,还只有唐浩明
唐浩明因《曾国藩》被誉为曾国藩的异代知己,为何岳麓书社的一个普通的编辑能成曾国藩的知己?
唐浩明祖籍衡阳,大户人家后代,父亲是蒋介石贴身机要秘书。父母亲去台湾前曾经安排人去衡阳老家接两个儿子,可惜没成行,父子重聚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了。唐浩明是弟弟,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唐翼明。兄弟俩都非常优秀,唐翼明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美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的院长。兄弟俩还曾经一起在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讲学,一起回忆童年的苦难。家族的伯伯在解放后,为了保护年幼的唐浩明,把他过继给一个姓邓的穷苦手艺人,期待能躲过解放后的磨难。可惜他们的父亲太出色了,兄弟俩都躲不过。哥哥唐翼明还有一只耳朵被打聋。唐浩明喜欢文学,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恢复高考只能考理工科。他后来从事编辑还是上班后考上研究生后分配去的,因为编辑的政治成分相对较少,他成了湖南岳麓书社的编辑。很幸运,当时湖南省图书馆馆藏有曾国藩的家书,日记。唐浩明成了改革开放后系统研究曾国藩的第一人,这是唐浩明一生事业的原点。
作家在写传记时,究竟有多少是在写主人公,多少是在写作家自己?作家到底有多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很大程度还是作家以自己的人生书写主人公的人生。
唐浩明苦难的童年,兄弟俩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坛洒下的泪水,唐浩明因家庭成分问题,不能从事自己心爱的文学,终日整理曾国藩留下的文稿。这些都因时代的进程汇集到唐浩明身上,因而有了一时洛阳纸贵的《曾国藩》。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三本书对他的巨大影响,其中就有《曾国藩》。他谈到人到中年时,《曾国藩》让他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人的委曲求全。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世界是灰色。
我第一次看《曾国藩》还是快中考时,父亲不知道从哪里顺了两本回来,只有《血祭》和《黑雨》,缺《野焚》。记得不到一个月就要中考了,还在整晚地看这两本小说,复习课本完全不看。《野焚》还是到了高中买了一本盗版的凑齐。十来年前买了一套正版的又重看了一遍,年少时看过的书买来重看,多少有些感触。以前那套被人借走了,不好意思去要回来。早几天又买了一套新的,看到年少时看过的文字,有种亲切感。
当自己走到人生的暮年,回首往事,不知道《曾国藩》这套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相信年迈的自己重看这本书时会有很多很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