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之二【552】2023-12-1
尽管因念家而常有心绪不宁,但总的来说,曾国荃在京师的表现还是很好的。这从曾国藩给祖父母、父母的家信中可以看出。大哥称赞九弟读书用功,领悟力强,尤其是字写得好。品行端方,在京期间,绝无不良行为,对兄嫂也很礼貌。善于鉴人的曾国藩,由此看出九弟的潜才。他曾经用诗对三个弟弟分别作出衡鉴:“辰君平正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生于庚辰年的曾国潢平平常常,生于壬午年的曾国华与众不同,二如同马良一样真正做大事业的则只有曾国荃。后来的事实证明,大哥当年的这番预判,一一兑现。常言说,知弟莫若兄。其实,很多为兄的不能知弟,像曾国藩这样对三个弟弟都能如此精准的评估,并不多见。
在后来的岁月里,曾国藩常常怀念九弟在京师求学的情景。他说:“违离予季今三载,辛苦学诗绝可伶。”“何日联床对灯火,为君烂醉舞仙僛。”辰君午君都有过长住京师随兄读书的经历,但未见做大哥的有诗怀念,独独对老沅情意深长,可见老九从小起便在兄弟中不同凡俗。应该说,一年零八个月的京寓日子,使得老九的诗文学问有了很大的长进,大哥的刻苦自勉也给他深刻的印象,往来大哥家的时代精英必然会开拓他的胸襟见识。老九一生的学问志业,其基础实奠定于此。这段岁月也长记于老九的心间。他写诗给人说:“国荃少侍公京邸,从而问学。”他在为长兄写的祭文里,更把这种对大哥的教诲之恩而怀抱的感激之情写得催人泪下:“忆我髫龄,相从京国。兄官检讨,不遑日昃。寒暑不时,我躬是贼,兄既药之,仿徨我侧。百年终宥,虔祝斗北。我病既痊,喜形于色。解手南归,勖我以德。一别十秋,燕城楚域。渺矣慈云,恩同罔极。相见之初,五绖俱墨。”
曾国荃果然也没有辜负大哥对他的期望,回家后与兄国华一道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遵循大哥的指点,不沉溺于科举考试中,兄弟俩又拜罗泽南为师,研习先辈大家之文。二十四岁那年曾国荃考中秀才。三十二岁时又考中优贡生,成为曾国藩四个弟弟中功名最好的一个。
咸丰六年,是曾国荃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那年他三十三岁,先一年考取优贡。春天,他来到长沙,拟赴京参加廷试。贡生,即向朝廷贡献生员之意。各省从该省秀才中选拔优秀者进京,通过考试后进国子监读书。贡生分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五种,这五贡斗算作正途,即具有做官的正式身份。正逢战乱时期,道途阻隔,不能北上。于是曾国荃就捐了一个同知官衔。同知即知府的副手,为正五品衔。当然,这是个花钱买来的有衔无职的空头官位。
这时,曾国藩正率领湘军在江西打仗,仗打得极为不顺利,处在屡战屡败的最艰难时期。六月,曾国华率领从湖北胡林翼那里分得的一支两千人军队,从湖北进入江西。曾国华的人马成军不久,却连克数城,军锋凌厉,既为自己博取了功名,又帮助了大哥。于国于私,都挣来了大面子,这给曾国荃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恰好这个时候,新任江西吉安知府黄冕找到曾国荃,请他帮忙。原来,此时吉安府尚在太平军手中,黄冕这个吉安知府有官职却无城池,他想请曾国荃拉起一支队伍帮他把吉安府给收回来。这真是天降好事,于是一拍即合。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资助下,曾国荃募集一支三千人的军队,因为冲着吉安去的,所以取名曰吉字营。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从此给他带来无穷无尽的吉利。
要说曾国荃的军事生涯,四年前便开始了。咸丰二年底,曾国藩奉旨办团练。这年十二月,曾国荃便随同大哥来到长沙,参谋军机,并为之出谋划策三十二条。直到咸丰四年正月,曾国藩率大军出征,他才回家,一边继续读书,一边教蒙童谋生。一年多的军事幕僚经历,使这个吉字营统领,从一开始便对行军打仗之事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