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下
槐树下,老孙头的棺材已经停了三天了,棺材上落了一层厚厚的槐花,雪白雪白的。院子里除了树上一串串悬挂着的雪白的槐花像一道道挽联,其他连个人影也没有。
老孙头今年78岁,他并不是孤寡老人。他有两个儿子,都在村子外面盖了新房搬到新村去住了。要说自己的老的死了三天作为亲儿子能不知道?可是两个儿子硬是没来。 说起原因这还要从最初说起了。老孙头来到张庄村的时候也就30来岁,人长得憨厚朴实,只是左腿稍微有点瘸,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说是家里发洪水孩他娘淹死了,房子地都没了,他就带着两个孩子出来逃荒了。刚来的时候爷三个就在生产对的场屋里借住。场院屋没有门,就用一块木板挡着,天寒地冻的一个老爷们带着两个孩子,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孩子身上的衣服就没有不带窟窿的时候。日子虽然苦,可是老孙头从来没有主动跟邻居们伸过手。老孙头这个人一向沉默寡言,但是却心灵手巧。说他心灵手巧是因为他会一手好的木匠活,那时候生产队里打个木斗呀木锨啊什么的都是他做。谁家的床退断了,桌子坏了,学校的门窗漏风啊也都是找他,他总是随叫随到,而且把活做的漂漂亮亮。慢慢的村上也就不拿他当外人了,后来分地分粮,就都算他们一份。还给他们画了个院落,村上帮着盖了三间茅屋,就算是正式安家了,院子里的这颗槐树就是那时候栽下的。孩子们慢慢长大了,老孙头一直也没有在找伴,说是找了后娘怕孩子们受气。
由于老孙头能干,两个孩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也都找了媳妇,后来盖了新房搬出去各过各的。开始的时候他们还隔三差五的回老宅子看看他,慢慢的他们回家的次数也就少了。老孙头也没有觉得他们不孝顺,总是说他们忙。真正的导火索还是那年五月的一天,老孙头大早上在地里忙活完刚到家,就听大队书记老张叫他:“老孙大哥在家吗?老孙大哥。”老孙头赶紧答应着来到院里。笑着说:“张书记啊,你怎么有空来呢。”说着拿个椅子放在槐树下面。并且说到:“你看看槐花都开了,正想着把槐花勾下来给乡亲们各家送点去呢,这不,村上规划后的房子漂亮了,可是啊槐树也都少多喽。”张书记答应着说:“是啊,是啊,你这棵树啊可是有年月了啊。”老孙头笑着说:“可不咋地,我就这么一个老伴喽。”张书记笑笑说:“老孙大哥,今天啊是有个好消息要给你说呢,你看看这个是区上的小黄同志,向你啊了解一些情况,说是要给你什么,什么补贴,我也不是很清楚,人家问你你就说吧。”老孙头愣了一下,这么多年了我能有什么事啊。区里来的小黄同志拿出了一叠材料,从他的出生,到他当兵的年份退伍的年份,还有好多好多,最后小黄同志说:“孙爷爷我们找你都找了好些年了,国家对你们这些从朝鲜战场下来的,当初立过功的伤员都给了一定的补偿,只是当初你们填的一些资料和家庭住址的变更,一直联系不上,几经周折,好歹是找到您老了。”老孙头听到这里,眼里竟然流出两滴浑浊的泪来。他握着小黄的手说:“谢谢领导,谢谢国家。可是这个钱我不能要啊,当初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们的家属才是最需要钱的啊。我现在不缺吃不缺喝,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用啊。你就回去给你们领导说,我用不着钱,就把这些钱给需要的地方吧。”小黄和张书记走的时候,地上已经落了一层洁白的槐花。
老孙头拒绝要这笔钱的事情,立即在张庄村传开了,也传到了他儿子儿媳的耳朵里。有人说老孙头傻,有人说老孙头是因为他儿子儿媳妇不孝顺故意不要的,也有人说老孙头人真好,看不出来还是个战斗英雄呢。眨眼功夫,老孙头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妇就风风火火的赶来了,一进门大儿子就问:“爹呀,您老为啥不要这笔钱啊,几十万呢,你孙子都该找对象了,连个房子都没有,你不要这个钱,你也要为我们想想啊。”二儿子说:“爹,趁他们还没走,你必须把这笔钱要过来,否则别怪儿子不认你这个爹。”说完气哼哼地坐在槐树下。
老孙头看看眼前的儿子,说:“咱们家不愁吃不愁喝的,咱们要这钱干嘛,你们兄弟俩虽然过的不是特别富裕,可是也不赖啊,当初爹在战场上那么多兄弟死在了战场,爹现在要是拿了这个钱,我怎么去地下见那些死去的弟兄啊。”二儿子接口说:“战场上的子弹能长眼吗,他们死了那是他们的事,跟你拿钱有什么关系。”老孙头听到这里,气得浑身哆嗦,说到:“你们知道什么啊,如果当初不是我们连长把我们推进一个弹坑里,你爹我早就 死了,还能有今天吗?我已经把那几个死去的战友的名单给他们了,他们会把这笔钱按我说的名单送给这些烈属的,你们就别想这笔钱了。”二儿子嚯的一下站起来,用手指着老孙头说:“行,你既然把这些钱给了别人,那你就等着别人来给你养老送终吧,你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子,就是你死了也别指望我给你送终。”说完拉着媳妇就走了。大儿子摆着气得铁青的脸说:“爹呀爹,你也别怪儿子不孝。”说完也拉着媳妇离开了。从那以后两个儿子就再也没有进过老孙头的院子。
槐花败了又开,槐花开满的时候老孙头依旧用杆子把槐花勾下来送给乡亲们。没事的时候就在槐树下做一些木匠活,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他从哪儿买的木料,有那么一天一副棺材就被他做好了,用一张很大的塑料布盖着,太阳不是很大的时候他就掀开晾一晾。偶尔有年龄相仿的老人看到了就进院子来看看,说:老孙头你的手真巧啊,不过现在啊都不兴用棺材了,你还给自己置办这么好的家。每到这时候老孙头就嘿嘿的笑几声。
槐花又开了,可是老孙头不能在给乡亲们勾槐花了。他躺进了他为自己打好的棺材里,停在了陪伴他半辈子的槐树下。三天了两个儿子还没有来,谁把他埋进土里呢。张书记想了三天,最后召集村民说,既然老孙头的儿子不准备来了,那就应该把老孙头当做五保户来下葬,一切费用村里出,不过老孙头的这个大院子就归村子里充公了,当然最主要的还有这棵几十年的老槐树,槐树可是很值钱的啊。张书记把这个话一放出去,没有几分钟就听老孙头门口哇哇的哭声响起来了。大儿子大儿媳,二儿子 二儿媳一身的孝衣,还有老孙头的两个孙子呼啦啦扑到了棺材上。张书记暗暗的笑了笑,按照当地的风俗,请喇叭摆桌子,亲戚朋友吊孝,闹腾了两天,第三天老孙头的棺材总算被抬走了。整个院子突然就安静了下来,只有雪白的槐花在静静地飘落,那股幽香翻过院墙,随着老孙头的棺材飘着飘着,也许这才是对老孙头半辈子真诚的哀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