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三十岁的路口,感觉周遭的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今年五月份,儋州出差,返程当日早晨,我们游历了东坡书院,离院时,躺在书院深处角落里一块石头上的诗句,将我的游览情绪推向了高潮。
真的很遗憾,也许是被东坡先生那浑然天成的乐观所打动,当时脑子里浮现的都是诗中之景,导致我既没有记住诗词原句,也忘记了拍照留念。
可能是东坡先生的儋州随笔,这首诗我搜索好久都没能找到原句,奈何又特别想要表达诗中之境,故应用AI以东坡先生的口吻,写下此诗:
乐见秋实·蓬门启耕
蓬门初启杂草长,
我心已绘果盈筐。
半载耕耘汗如雨,
金秋笑看满庭芳。
刚开始的懵懂,只是开始行动的“引子”,我们其实是在路上发现自的己真正想要。
接触了不少人后,我非常不严谨地发现:即便我们都在不断行动,好似绝大部分人依旧没能在路上发现自己的真正想要。
这是个看似悲伤的结果,换个角度去看,即是只要我们行动起来,能力就一定会增长。
可见,行动伴随收获。不过,世界的另一面好像是:我们在相关方面的能力越是娴熟,我们的茧房就越是厚重,直到被时代所抛弃。
人可能就是一个矛盾体,年幼时我们具备着几乎无限的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裹在我们身上的壳越来越厚,对新理念、新逻辑、新事物的应用能力与日俱减。
如何破壳、如何破茧、如何破局?是我最近在认真感受着的一个主题,且在努力培养的一个能力。
为何有此想法?人生路上会连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能带来成长,逃避问题会带来不幸。
那么,如果已经有了一个不幸,无法接受这个不幸就会徒增第二个不幸,不幸就一分为二了。
痛苦发生时就已然是一份抹不掉的痛苦了,而你对待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会不会再遭受一次痛苦。
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还是被1→2→4个....的问题苦恼,也许就是培养破局能力的重要性吧。
一念之间
二元论很流行,也确确实实被人们应用于各种场合,可是在破局应具备的心态上,我认为可以少点表象的二元论。
近些月,我特别喜欢“一念之间”这个词,打工人A和B毕业就职于同一家科技企业,A入职后只有一念: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在技术开发上的能力,而B则在不断权衡着工资和工作量的平衡。
因为一念之间,A在面对加班、难题的时候,总是想着克服困难后自己能力的增长,而B则陷入“二元纠缠”之中,拿这点工资还要干这么多工作,满腹情绪。
结果,老板不断增加着对A的好感及对B的生厌,A得到的锻炼机会、资源、反馈越来越多,而B则在残喘着挣扎着,再后来老板担心A被别的公司挖走,提升了工资和职位,而较劲的B被新毕业的C取代了。
故事虽小,可力量无边,做一件事的杂念越少,过程越轻松,解决问题的能量也就越集中。
破局应该具备这样的心态,不妨试试,将这一念放到自身成长之上、将这一念放到价值创造之上。
反过来做
它应该有个学术名叫:逆向思维,可是我总觉得它不如“反过来做”具象和亲切。
生活中有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生活越是拮据,就越是省不得花钱,渐渐砍掉了生活中几乎全部的成长投入、社交投入。
承接业务也是一样,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客户给我们多少钱,我们才干多少活,钱不到,活不动,如果你是一家研发新产品的公司,抱此想法恐难以为续。
面对客户,绝大部分人不自然地把自己放到恳求的位置,期待对方能给自己个项目,辅以返利作为唯一回报,可回头看所恳求的项目,早已卷入红海。
越是收入微薄,越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一切可以让自己认知增长的环节中,必要时候可以借未来的钱;想要将产品推向市场,就要争取一切可以让产品露脸的机会,哪怕是阶段性的赔钱。
恳求客户,远远不如引领客户来的扎实、走的长远,不断去想你创造的价值都解决了客户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甚至要想,因你的出现,客户的未来将会得到哪些更大的价值,然后付诸行动。
交给时间
我们的世界有一点很有趣,那就是美好结果的滞后效应,而往往这一个点,就足以击退80%+的人。
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享受着另一种快乐,他们历经艰辛,苦思冥想,专注投入,最终在一个未知的瞬间突破了,那种兴奋感、满足感、成就感是刷抖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是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沉着,是需要“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胆魄。
破局必然存在一个前提逻辑,那就是:做认知以外的事,之所以深陷困局,是因为我们的想法、做法无效了。
反过来做,实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拓展范式,加以练习,你会发现那些之前根本未曾听过的认知逻辑,你可以很快理解甚至接受,并思考它的现实价值。
最后,还是交给时间,因为只有你永远留在舞台上,才会有大放异彩的那天。
今年1月,是我人生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个月,我独自带队完成了海南洋浦港的业务开拓和项目落地,整个过程都是在这一个月里完成的。
项目涉及两个政府单位、三家央国企参与,从项目推进会到验收成功新闻发布,总共用时24天,可见慢的并不是效率,而是免责决策的环节。
对于我,这是从打工管理者心态到领导者心态进化的机会,现场一切突发情况最终都只能由我承接。
今年5月,我们完成了一次10天南北大环线之行,从天津南下海南,再从海南北上呼市,最后呼市返回天津,一路上途径11个省。
虽说都是走马观花,但快速且连贯地感受各地带来的感受,着实让人思绪良久。
早上从岳阳上高速,收费员满脸笑容地看向我们说:祝您一路平安,下午在长治下高速,收费员眼皮都没抬,当然我们可以找理由,上了一天班了身体疲惫能够理解,但途径广东时,无论哪个时段,高速收费员和服务区加油员都是那么热情洋溢。
由此可见,在这个更加需要拼服务质量的时代,北方在内心深处就已掉队。
过去一年的体验很扎实、很生动,这些体验让我的心智又成熟些许。
当下,有不少人选择躺平,相反又有很多人特别着急,每个人、每个组织起点不同、环境不同,自然会有自己的内在生长节奏,用心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是这一年里的一个深刻感受。
关注别人赚钱(比你)更快的想法是一种致命的罪行。
伴随业务区域性、多品性推进,组织的发展越发离不开人才的同步,想要未来,那就多花时间在重要的岗位培养志同道合的伙伴,是这一年里的一个深刻感受。
如果你告诉人们事情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原因,他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你说的话,就会更加重视你说的话,也会更倾向于听从你说的话。
进入2024的这一年里,是我们对未来预期态度变化最彻底的一年,2019年流传的一句话:现在是十年来和后十年里最好的一年,在今年被各行各业者充分地接受了,大家看空心态此起彼伏、延绵不绝,是这一年里的一个深刻感受。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反过来看看。
来信尾声,应该扣一下来信的主题了,其实也是写到这里我才意识到,今年的来信,就是要写下我这一年来的深刻感受。
索性主题就叫:感受着经历过后的感受吧。
至于主题背后的逻辑,我实在忘记了出处,可能是一本书,更可能是一堂分享课,那个观点的原话是:思考思考后的思考。
很多时候,经历的过程带来了直接体感,基于第一体感我们总结出了最终感受,至此也就完结了... ...
不妨找个时间去感受那些总结出来的感受,恰似切换上帝视角去看待自己的认知,努力去发现自己的认知局限。
Think out of the box,box永远不会消失,但拿来做事的box大小,将直接决定我们的路径及格局。
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无法避免风雨的侵袭,所以更加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预祝大家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