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咔咔嚓——《剃头大师》
表弟小沙怕剃头,央求“我”给他理发。“我”真的拿起了剪刀,没想到把小沙的头发剪得坑坑洼洼的,小沙只好去理发店剃成了一个光头。读完这篇《剃头大师》,你是不是非常不厚道地笑了呢?你是不是也曾像小沙一样,在理发店吃过苦头?当推剪咬住头发,碎头发掉在脖子里,那可真不舒服。每次看到理发店门口那红、蓝、白三色的圆柱形招牌,你是不是有点怕怕?
一、“美发标志灯”转呀转呀
好奇怪呀,为什么理发店门前都有一盏奇特的圆柱形灯呢?灯里有红、蓝、白三色条纹,三色条纹一刻不停地在灯里面旋转,看起来十分漂亮。
原来,国外以前的理发馆,不仅为顾客理发、刮胡须和修指甲,还帮助顾客放血。放血?当然不是献血,而是由理发师帮助顾客去掉身体里的瘀血,甚至还能拔牙、切掉肿疮。在那时候,人们相信放血能治病,所以会去找理发师,让他给自己放血。这种现象现在看来画风有点儿诡异,在当时却司空见惯。
理发师为了方便放血,经常准备一些柱子和绷带,柱子是给患者抓着用的,绷带是缠在柱子上备用的。
后来,理发店的柱子和绷带变身了,变成了立在理发店门前的涂上红白两色的圆柱子。红色代表血,白色代表绷带。有放血需求的顾客看见了红白柱子,就知道这里可以放血了。理发店便以此柱子作为招牌招揽生意。
再后来,理发店又在上面加上蓝色,代表静脉。不过,现在的人们看见红、蓝、白三色的圆柱标志灯,联想的可不是什么放血、拔牙之类的事,而是单纯的理发、美发了。
二、控制头发颜色的大boss——黑色素
说到头发,我们人人都有,不过,我们的头发颜色可不完全一样。
人类头发的颜色多种多样,除了黑色的,还有黄色的、棕色的、红色的。其实头发无论是黑色的还是其他颜色的,都和黑色素有关。黑色素细胞包括真黑色素细胞和红褐到黄褐色素细胞,头发中这两种色素细胞的比例及分布情况不同,头发就会出现不同的颜色。
一般来说,人衰老以后,头发就慢慢由黑变灰,由灰变白。可是,有的人被称为“少白头”,在二十来岁甚至十多岁,就长出了根根白发,看起来老了许多,很烦恼,又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头发为什么会变白呢?这还是和黑色素有关。如果在头发形成时,黑色素细胞不产生黑色素,新长出来的头发就是白发。
如果想让自己重新长出乌黑的头发,可以经常食用黑豆、赤豆、青豆、红菱、黑芝麻、核桃等主食,胡萝卜、菠菜、紫萝卜头、紫色包心菜、香菇、黑木耳等蔬菜,乌骨鸡、牛羊猪肝、甲鱼、深色肉质鱼类、海参等肉类,红枣、黑枣、柿子、桑葚、紫葡萄等水果。
看到这里,吃货们是不是露出了心领神会的微笑?
三、“胖得简直就像是熊的亲戚”
《剃头大师》的作者秦文君,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还写过《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等作品。
在她的《调皮的日子》里,有一位“好好姑妈”,这位姑妈名字叫“朱好好”,“好好姑妈”有一个特点——胖。
想想看,如果一个人特别胖,那么,她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不能登上限制体重的车子?把弹性十足的衣服都撑破?进出门框时会被卡住?没有胖过的人是不能体会到胖的痛苦的。秦文君告诉我们,这位好好姑妈“胖得简直就像是熊的亲戚”,“她弯下腰抱住腿,那就成了一个地球仪”。因为好好姑妈实在是太胖了,所以她最尴尬的是穿衣服的时候:有时候,她好不容易把衣服穿上,却发现根本扣不上扣子;有时候,她往下一蹲,衣服上的拉链就崩开了。好好姑妈,实在是胖到了一定的境界。
不过,这位超级胖的好好姑妈的脾气,却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她干活的时候还会哼着歌,生病吃中药时连眉毛都不皱,而是“像喝果汁那样有滋有味地把一碗药汁喝下去”,“还用舌头把碗底舔了舔”。
你看,这位好好姑妈多有特点呀,身材上的“胖”和性格上的“好”,让她从一群瘦美人和林妹妹中脱颖而出,成了一位可亲可爱的“好好姑妈”。
四、心想还是脑思——我们用什么来思考
课文中“我”给小沙剃头时,十分得意,觉得自己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当然,后面的情节就比较打脸了。看到小沙的头发被剪坏了,“我”这才意识到自己闯祸了,不禁喊出声来。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身体的器官到底哪个出力最大呢?
我们常听老师的教诲,学习要“用心”,写作业要“专心致志”,有些话要“牢记在心”;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会写“脑海中”浮现了什么,“脑中一片空白”。那么,我们到底是用心思考的呢?还是用大脑思考的呢?
在古代,人们以为自己是用心脏来思考和学习的。后来人们才发现,我们委屈了大脑。原来,指挥这些心理活动的功臣,是大脑,而不是心脏。
人脑能进行思考,会记忆,能学习人类积累下来的各种知识和经验。
研究资料表明,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负责语言、逻辑、数学、分析、书写及类似能力,“右半球”则主管色彩、音乐、节奏、想象、幻想以及类似职能。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部位既有分工又互有联系。拿学习语言来说,这件事儿既与特定的部位——“左半球”的语言中枢有关,也与“右半球”的其他部位有关。
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同时,也不能偏科,不能忽视音乐和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如果我们能使“左右两个半球”经常受到刺激,我们的大脑将会越来越聪明。
五、像头发丝那么细——让人惊叹的微雕艺术
理发的时候产生的碎头发实在太细小了,它们隐藏在衣服缝隙里,一般人用眼睛很难发现。不过,微雕艺术家们却能在芝麻上面,雕刻出像头发丝那么细的文字。
据史料考证,微刻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微雕作品,字只有芝麻那么大——“小者细如芝麻,或峻峭苍劲,或秀丽多姿”。《四体书势》这本书中记载,汉朝末年的书法名家师宜官善于书法——他最令人惊叹的技能是能在方寸之间,写上千文字,其微小程度可想而知。不过,这样的字看起来肯定很费眼睛。
《江南野史》中记载,宋代有人曾经在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个字,那些字迹的笔画像头发丝一样微细。
最著名的立体微雕由明代精工巧匠王叔远所做。魏学洢在《核舟记》中记述了这件艺术精品。在一个只有两个小米粒厚的核桃片上,记录了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等五人泛舟赤壁的情景,人物形神兼备不用说了,就连船篷、窗、楫、炉、壶,甚至是34字对联,都雕刻得细致精妙。说到这里,我们真的要为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点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