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评阅读书籍分享:取其精华(4)《潜规则》吴思
前面已经说过了官府敲诈有钱人家的事情,这里就不多说了。古代的致富途径,如果不能当官,除了偷盗抢劫,要么就是家中有良田百亩,要么就是下海经商,但中国历代对商人的政策都是及其苛刻的。
明朝有个商人,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值8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光是商税就缴了4两,刚下船,又遇上官吏索要税费,他一气之下,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已经流传至今,反应了古代政府对商人光是税收方面就没有完善的规定。
在百姓眼中,直到新中国以后,仍有很多老人内心有一种观念,就是遇到做生意的商人,都会觉得他是经商的,就得让他出钱,因为以前的修桥建路,凑军粮,政府首先就是找商人搞钱,不知道现在人的仇富心理是不是缘于这个。
在历代的公务员人才选用方面,有的朝代也坚决不用商人,但是很多物资都是掌握在朝廷手上,如果商人在朝廷中没有关系,就很难拿到资源。以至于商人们绞尽脑汁,买官,或是几个商人合资出钱培养人才,然后找关系或出钱送入朝廷之中,总之是为了让朝廷中有自己的人,商人们也是操碎了心。
那么问题来了,商人拼命地想和官员们打好关系,自然是少不了用各种好处来诱惑官员们上船。一来二去,事情搞得多了,难免不会有被皇帝发现他们有违规操作的地方,“官商勾结”这个现象就有了由来,谁让皇帝给公务员们发那么低的工资呢,明面上是商人搅乱了官员的心,弄坏了市场运行,实际上是朝廷资源分配不合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结果商人背了黑锅。
那些没关系又没赚到钱的商人们怎么办?要知道商人虽然地位很低,但在百姓和地方官眼中都是大土豪。所以很多商人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个明朝卖灯草的商人一样,被不断压榨,钱挣到了也不是自己的,算了不搞了,还是老老实实回家种地去吧,至少种地的粮食自己能吃一口到肚子里吧。
百姓这边,商人的地位他们都看在眼里了,谁不想有钱呢,只是大家都看明白了,下海经商不是光放下面子的勇气这么简单,就算有经商赚大钱的梦想,也得先上面有人。所以那些家族里世世代代都没当官的,要么就是努力种田,家里砸锅卖铁培养个读书人,指望他考上状元入京当官。
家中一旦有了人在朝做官,整个家族身份地位就不同了,不但地方官吏和贼匪不敢再随便欺负,而且朝廷命官的家庭不需要交税,所以从古至今,读书出人头地,争取做公务员的梦想仍然深深地种在中国人的脑海中,这里多说一句,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育局的事,是整个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制度问题。
本文作者:尚钰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