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的教学反思
2021-6-7星期一 超级晴天
《打电话》是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考试只考几个小题,但我备课还是花了个把小时,看了一节课堂实录+北京的空中课堂,也对课件进行了修改。
在这种知识点较为独立,不需要过多基础的课上,我能明显感觉到能专注的孩子们更多了,这就再次证明了他们有学好的能力。不过有一点,我们班数学基础落下的人数很多,导致我看那些同学都似吊儿郎当不愿学习的样儿(主观判断先入为主,给学生贴标签,要不得),但他们在语文上却是有两把刷子的。
对自己满意的有几点:
1.临机的课堂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我即兴唱了一段儿幼儿园的儿歌“打电话”(我本身没上过幼儿园,这歌还是我在师范上钢琴课的时候学的):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虽然没听过的居多,但孩子们的无意注意一下子就有了,这比直接上课有意思多了。
2.由于准备充足,整节课的过程很流畅,我省略了要耗费大量时间的自主分情况的步骤,知识点承上启下,行云流水般就出来了,这节课最后刚好上完,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
3.我的板书写得比之前工整了,用心在写,但是写快了还是不好看,昨天是练字第一天,希望这能变成我的习惯。
可以改进的点:
1.老生常谈了,教学重点还是不明确。我有点不好意思说了,已经上了一年课了,好像之前都没把这毛病当一回事儿,现在也还像个新手。之前把一节课分为两个课上,力求把每一个知识点讲细,压缩成一节课后,也没给教学重点留出更多的时间,虽说是“备了课”,但我还缺少“敲黑板,说重点”的意识和能力。不过意识到了就是改变的开始,教学目标、重难点在上课前定要了然于胸!
2.语言啰嗦。“对不对啊?是不是?”一类的说的有点多,关键没人回应就更是显得多余。
.3忘了利用书本,例如梳理题目书上有个模板,是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题目意思的。
关爱弱小了吗?
2021-6-8 星期二 晴天
本次苏美林被我们班上的男生打了,实在是不该,黄老师说得在理,全社会都要照顾的群体,他们不该出手。
联想到我平时对他们的态度,不算好。说实在的,不是歧视他们。对SML倒是没什么,ZJH喜欢挽我的手,我不太习惯学生这样,给了不少黑脸,二是DBY我们班高向荣靠着门,真是一方宝地,他一来我们教室后面晃悠,高伸手就可以跟他玩。因此,对D也很凶。
D这人,说不清真疯还是假疯,上一次用墨水抹了一脸,我没觉得好笑,紧张地跟他说脸上都是墨,快去洗掉,他的脸上一瞬的笑容太像正常人了,很难怀疑不是故意为之,当然,这是我的猜想,我没有读过关于精神这方面的心理书籍,拿不出科学的证据。几天后,他又把脸涂得白白得了——不晓得从墙上擦了多少干的粉下来,笑果太好了,全班大笑,我也忍不住。
于是在一个月之内,DBY的脸黑过又白过,常人也未必比疯子可爱,我说他是绿小卓别林,我不知道十岁就荒废的年纪,以后要怎么办,他现阶段也不用操这么多心,只是想要博一点关注感,先稳住他吧。
关于服管这件事
2021-6-9 星期三 晴转雨
六年级上正课的纪律都很好,但是今天午睡,班主任没在,一群小猴子午睡的时候撒泼到了操场上打了一中午乒乓球,好笑的场景是危老师在二楼喊他们上来,一群男生躲在柱子后面,以为这样老师们就看不到了。最后还是乖乖上来了,但肯定是没心思午睡了。
联想到我在新教师培训的时候没在学校,我班的学生也是大闹天宫,班干部在午睡时带头放歌,一口老血吐出来。
那么班干部、组长的纪律性和约束力是建立在老师无形的威严下吗?依据科尔伯格的观点,我大部分孩子的道德发展还处在前习俗水平: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遵从权威人士的行为准则;一小部分孩子,在老师在的时候,就有习俗水平: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老师不在就退回到前习俗水平了。
老师在不在都一样的班,到底怎么做的?
纪律
2021-6-10 星期四 没有停的雨
旋转、折线统计图两章的内容较为简单,合并在一起考了一张试卷。
旋转一张的错误主要出现在作图,也还有部分同学弄不清表上的一格是30°。折线统计作图的问题在于忘记在图上标出数据,还有就是未规范作图,他们不在乎的本质没觉得规范作图的好处(美观、统一)比自由、散漫的敷衍更诱人。
今天讲试卷最后几题,纪律非常不好,而且是组长带头,我几次停下来讲纪律,骂了好几个人。最后我问,你们听不见纪律要求吗?我又醒了似的自答:你们是假装没听见,不想遵守。这就是我几次在办公室听到班干部管纪律,大声地喊“别吵”,教室里依旧闹哄哄,这时候喊口号的效果也不好了。如何迅速使失控的班级安静下来?如果不急着赶进度,静坐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有收东西到桌子里的这个动作,比较麻烦,较耽误时间。(补昨天的:经了解六年级班干部也没有管纪律,或许是纪律失控了,老师也没在,班干部的责任心也被压制了,又或许是学生们“发自内心的不听话”罢了。)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
2021-6-11 星期五 大概是晴,忘了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苏桑说:每一节不曾模仿名师的课,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仿照名师的思路上课比我自己拿教案直接上相比,视野开阔多了,学生也更乐意听了,我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仿课”的好处。
本课模仿的是安徽省淮南市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高玫老师的《找次品》。
自我分析如下:
1.本课从两个球中找稍重的次品开始,学生不断说解题过程(把小球分别放在天平两端,沉下去的一端就是次品),加上肢体动作辅以理解,我喊人说得少了,也可以分小组说、全班一起说……在简单的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开口说,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信心,这也反映出我没有把别人的课根据我班学情做适当调整。
2.本课有专门的数学书写符号表示称次品的过程:要边写边解释,并且要求学生伸出手指跟着一起写,大部分同学都需要大量地重复才能掌握新知;
3.最后的结论,三份尽量平均分,且份数尽量只相差1。如果没放在天平两端的的这一份多于1个,在第一次操作后便要分两种情况:若天平不平衡,天平外里便无次品,只需要继续测量天平两边的物品;若天平平衡,则又要尽量均分测量天平外的物品。但如果天平外只剩下一个,则只要测量天平上的两份(平衡,则次品是剩下的一个;不平衡,则要测量天平两边)但尽量平均分这一策略显然更麻烦。所以从数理上来说平均分的次数是少,也很科学,但在实际操作中确显得繁琐。(6月14日补:每份数量尽量相等的,找天平外次品的数量不会大于找天平上次品的数量,找天平外次品的过程优课里忽略没写了,但我个人觉得不严谨)
4.在动手操作环节,拿出九个小球找次品,学生们会分成三份,每份3个来称的操作,但在称到在三个球中找次品时,就把前面的知识忘了,不知所措了,为何?尚未探究,哪怕是随口一问也好,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的能力还要强化。
所以我要求自己进入“仿课”阶段:
寒暑假备完来期的教材(人教出版社与第三方的教辅共用)后开始听名师课或省级、国家级优课(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Bilibili.com等网站寻找资源),做好听课记录,在新学期上课时应反复熟记了教学思路、每一个环节与画龙点睛的评价语,胸有成竹地进课堂。若哪搞砸了,则进行复盘,把失误之处和解决方案拿出来,在脑海里再过一遍,有机会可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