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部高智商的犯罪电影,虽然谜底在最后才被揭开,我的心也跟着一直悬到了最后,看起来是一道几何题,实际却是一道函数题,生活中的盲点,知识的盲点也很多很多不是吗?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爱情,正要感佩爱情的伟大却突然发现是报恩,是感激,可是这感激却需要付出这样惨痛的代价。
更让我意外的却是结尾导演居然是苏有朋,曾经小虎队的一员,如今在现实的社会里也终究活出了新的自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因为之前出演了《风声》所以对这种高智商影片比较敢兴趣?还是因为本身就是高智商学霸的苏大导演喜欢东野奎吾所以改编他的小说来以示崇敬?原著我没有读过,应该会很过瘾的酸爽体验。至少从里面的摩尔电码我可以看到一点《风声》的影子。
我在想这部电影是要说什么呢?还是一场智商大角力?还是犯罪心态?一个人究竟多大程度上可以承受罪恶和压力?还有我们为了爱或者说报恩也好,究竟可以做多少?我突然想知道这个数学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呢?或者说是不是举目无亲背井离乡沉溺于自己的理想中面对数学的高山在山重水复中不断冲撞迷路探索失望绝望然后终于背负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准备自杀?这确实很日本,因为日本的国情与我们很不一样,文化迥异他们把自杀当成是一种悲壮的美学。这也是电影背景转换到中国有点水土不服的原因,我个人认为。
不过整部电影节奏很顺畅,没有多余的镜头,人物精神也算饱满。陈靖犯罪后的心理状态算是恰到好处,与《神秘河》吉米错杀好友后的心态不同,陈靖没有人可以给她心理安慰与支持,她的女儿还要依赖她,“有些球不能打偏,有些字不能随意刻下,有些车不能轻信然后登上。可惜,命运就像一条神秘河,由它选择到底流向何方,由它选择是把人洗涤干净,还是淹没干净。”这个帮助她最多的男人她可以说一点都不了解的,《神秘河》里吉米的妻子在丈夫错杀好友几度挫败沮丧时依然让他相信自己是家里的主心骨给他强大的可以活下去的精神力量,电影里石泓几乎是快要让陈靖相信她们就要自由了,这里面在扔垃圾时候的对话是很好的一个说明。开头的时候我总觉得人物关系似乎略显单薄,直到石泓指出是她们那次敲门声解救了他,我才终于读出一点什么,“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究竟爱一人,可以到什么程度?究竟什么样的邂逅,可以舍命不悔?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和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如果你过得不幸福,我所做的一切才是徒劳!”,难道“有些真相注定是要小心翼翼深埋心底”的?“因为答案揭晓的那一刻,也是灰飞烟灭的开始。”
石泓用生命做赌注的这个结局终究随着陈靖的自首而灰飞烟灭了,有些爱永远是不必说出口的,也许爱就是默默的努力,拼命给出自己的最好,可是却还是失败了?是败给了正义和良知吗?有时候希望她们能带着秘密安然地活下去,可是对她们来说太难了,在这个男权的社会里她们终究是弱者,而保护弱者是需要极大的代价的,但是若不去保护那么首当其冲受伤害的却是施害者。
这个电影和小说都挺复杂的,而生活比这还要复杂离奇得多。“凡人想以复杂的手法掩饰某件事时,往往因复杂而自掘坟墓,可是天才不会这样做,他们会选用极为简单,但常人想象不到也绝不会选择的方法,将问题一口气复杂化。”细思恐极。我突然想到了陌生社会的信任问题,我们是不是还会天真依然相信陌生人的美好呢?难道真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作者也即作者的老朋友在信中所说“即便是最恐怖的邪恶也可能和最高尚的感情同时存在。。。。。。”上帝,这难道是在为魔鬼找的托词吗?比如最近美国留学生案件,我不相信犯罪嫌疑人会有什么高尚的感情,这不过是律师惯用的伎俩,我们不得不相信的是在美国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反社会人格的人存在,这是由科学统计得出的结果,这与美国那种利己主义不断夸大个人作用和全能的文化不无关系,高智商犯罪的人多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度利己主义者,更加怪异的是他们最会伪装深甚至可能是社会上某个有声望社会地位的人,因为对于情感的解读他们的反应是一种数学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没有良知,他们没有这种感受能力。这才是真正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我不排除石泓某些方面可能是个好人,但他杀害一个无辜的人时那种冷静,不管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做这样的事,这都是不可原谅的,正如那道引起争论的伦理题(或许在大众眼里它也可能是数学题),火车来了,轨道上有一个人,另一个轨道有五个人,这时候你是扳动换轨用一个人去救五个人还是不救?答案是你无法决定任何人的生死,如果我们的生命可以由别人来决定,那么人人自危,整个社会也会自相残杀那么真正的人类末日也就来了。
真正的恐怖是人心,欲望。正如东野所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