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老牛,两位老人,四十年的陪伴。
看完纪录片,我在百度提问:牛的寿命有多少年?不知道为什么,就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快,就有牛人回答:牛的寿命是20~30年,生长期为4年。如果养得好,能活40年。
四十年,漫长而短暂。老牛老得快不能动弹的时候,老人习惯性地套上牛车,老牛依如平常地拉着老人,无力、蹒跚但却坚定、无畏……走过之处,深深的车辙。
四十年,日子如流水般,缓慢的,几近无声的氛围里,老人和老牛默默行走、耕田、割秣……背景是一成不变的牛铃声声。
全片唯一的声音大抵就是老伴的担忧:"只因它是畜生,不会说话,假若它是人,你可以想象它有多么不想去……" 、"我怕那牛会倒下……"……埋怨:"为什么不用机器种稻米?" 、"为什么不用杀虫剂?" 、"农田的活都是我一个人干,你只会给牛割草,照顾你的牛,只会劳役我至死……"老人说的话,寥寥几句却让我印象深刻:“虽然它是畜生,不会说话,但对我来说,它比人更好。”这是一个养育了9个子女的老人说的。村民们也说,他应该感谢这头牛,代替了他儿子,甚至比他亲儿子都好……
同样的瘦骨嶙峋,同样的日薄西山,但却同样注定要"充满劳绩",辛苦而平静的存活,一直到死亡的来临。
不管特写镜头有多么充满生机,不管丰收的硕果多么诱人,都不能抹平老人辛苦一生的粗糙的手、老牛辛劳一生缓慢的脚步所带给我的怜悯。每每忆及,脑海中常会浮现这样的情景:病弱的老牛步履蹒跚,残疾的老人举步维艰。老牛依然拖着牛车,带着老人去农田劳作,去垄上割秣。陪伴真的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这世间,最深最真的感情,莫过于不离不弃的陪伴。
纪录片2009年上映,直到2013年朋友推荐给我,我才第一次看,此后,又看过数遍,这般平淡的叙事,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悟的。而今,中国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现实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留守儿童”一次又一次的进入我们的视野,因为是未成年人,很多人貌似都很关心关注他们。然而更有一个群体,他们虽是成年人,却是养育了我们的老人,他们不光养育了自己的儿女,还在养育着儿女的子女,他们是“留守老人”。
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而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