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到个人兴趣时曾和朋友提到看书,朋友也说,确实,好像自毕业后看的书反而多了起来。难道这就是兴趣的体现?我觉得自己不是这样,起初看书也是带着功利心“挑”着看的,尤其是在渴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工作效率和掌控节奏感的生活那阶段,用关键词来说就是“自我管理”。不可否认,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从阅读和实践中受益匪浅,但我知道距离真正的“阅读”还需要更多的修炼与实践。
相信很多人知道一本叫《岛上书店》的外国小说,在中国图书市场上势如破竹,一举拿下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各大畅销排行榜首位。有读者盛赞此书“熨帖心灵,在心灵低谷时读到简直是雪中送炭,”也有人质疑,是不是只要号称是“阳光治愈”就能在中国畅销?且不说这些,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阅读此书却从中获得一丝温暖,也见识了爱读书人的人是怎么个样子。
关于本书作者:
作者是美国作家、电影剧本编剧--加布瑞埃拉•泽文 (Gabrielle Zevin)。
年轻并极富魅力,深爱阅读与创作,为《纽约时报书评》撰稿。毕业于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已经出版了八本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一直以来,她对书、书店以及爱书人的未来充满见解。《岛上书店》是她的第八本小说,不仅如上所说在中国获得热销,也是获选美国独立书上选书第一名的杰出作品。
关于本书内容:
A.J.费克里是小说主人公,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爱丽丝岛)上经营一家书店。命运似乎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书店中唯一之前的宝贝“帖木儿”也遭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内心沦为荒岛,一度表现的醉生梦死。
就在人生最后一点活下去的勇气都消失的时候,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绝境中的A.J.费克里,成为连接他和妻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娅之间的纽带,为他的生活带来转机,而这个包袱里正是与书店和相关人有着千千结的弃婴。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也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虽然A.J.费克里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不幸患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历经手术后还是进入了真正的天堂。可是他走的安然,身边已有爱他的阿米莉娅和养女玛雅,以及岛上和岛外的许多人的关爱。然而也正是他改变了艾丽丝岛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警长兰比亚斯,一个从几乎不读书,到成为读书会的核心人物,再到小岛书店的新接班人。虽然谈不上华丽的转身,但可以窥见他内心逐渐变得富足的过程。这些无形的力量,让他越发有勇气去追求心中的女神伊斯梅,并修成正果。
而那个被抛弃的女孩玛雅,她拯救了A.J.费克里,成为他的生命转折点,但也正是A.J.费克里书店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和全新的世界--读书、爱书、写书,正如玛雅说,“书店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我想,她也算是岛上书店生命续存的意义吧。
经典语段摘抄:
一旦一个人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
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我告诉你,生活中每一桩糟糕的事,几乎都是时机不当的结果。每件好事,都是时机恰到好处的结果。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其他收获:
全书13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篇小说为题,题目下列有一段主人公A.J的读书笔记,把这些穿插在小说中,足以看出作者阅读量的丰富,信手拈来的技巧也体现了她的别具匠心。我想若在听过或读过其中一些小说的话,会对其中的安排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正是这样也体现了本书与《解忧杂货店》有类似的爱的救赎与牵连旨意之外,还有“阅读”的主题,故事的起承转合都与“书”有关,如书店门口的招牌语所示: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阅读是需要阅历来换取的,作者借A.J 道出,“小说需要在适合它的人生阶段去读。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出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作者以质朴的语调分享了她的阅读体验。而现代人之所以常常感觉疲惫,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无必要的选择太多,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书目,选择就变得耗神费力了。商品经济带来的消费文化,使得书也像其他商品一样成为待购之物,书店中的图书应有尽有,却充满了噪音与干扰。阅读也是一个学会选择该阅读什么以及为什么阅读的过程。
每个人、任何人,只要他喜欢书、喜欢书店,喜欢因阅读而认识的这个庞杂博大世界,那他就会不可自拔爱上这本书--在此再次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