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我要告诉你一个关于作家写作的大秘密:最好的想法都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不是在思考的时候。
即便你不是作家,这个常识也能让你获益,因为它适用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只有将产品生产出来并推向市场,企业家才会知道产品是否能获得成功,而消费者调查却无法帮他做到这一点。
推销员只有在经历了无数次拒绝,并完成了无数次改进之后,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撒手锏,这个过程无法通过研究销售秘籍来替代。
父母只有通过每天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才能熟谙育儿之道,育儿指南同样也帮不上他们的忙。音乐家无法通过衡量乐器的潜质来让自己成为大师,他们必须要动手演奏乐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界对我们而言是混沌的:它密不透光,浑浊得像结了霜的玻璃。没有谁能将现实照亮,即便是我们当中最博学的人,其视线范围也只有几米远而已,而且他的视角还会受限。如果想超越自己知识的极限,我们绝不能停在原地,而是要奋勇前进。行动,而不是思考。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个很聪明的人,拥有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这本身并非坏事),并在某制药公司从事一份不错的中层管理工作。他已经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尝试创立自己的公司。在这十几年中,他钻研了数百本关于创业的书籍,花了数千小时思考自己的产品,完成了大量的市场研究,写了20多份商业计划书。结果呢?直到今天,公司还是没建起来。他总是会达到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思维会告诉他:你的企业构想大有希望,然而接下来的进展则取决于你的实践效果以及竞争对手的行动。这个时候,任何思考都不会再让他前进一步。思考可以获得的额外信息量已经下降到零。我们可以将这一时刻称为思考极点。
我绝不是反对思考!即使花上一点点时间来权衡利弊,我们也能在认知上取得巨大的进步。然而,这一过程带来的回报是快速递减的,达到思考极点的速度快到令人惊讶。比如投资决策:一旦集齐了所有确切的情报,我们最多只需要三天时间思考。针对人力资源的决定,我们可能只需要一天时间考虑。即使是涉及改变自己职业生涯的决定,一周的时间也足够了。也许我们会给自己额外留出一些时间,以避免短期内的情绪波动对决策造成过大影响。但在这之后,思考便无法继续带领我们前进了,为了获得新的信息,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如果将思考比作手电筒,那么行动则是名副其实的探照灯,它的光束能延伸到目不可及的世界。
一旦我们又来到了一片陌生的奇幻之地,那我们随时都可以重新打开思考的手电筒。
下面的问题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你愿意将谁带到大洋中的荒岛上陪伴你?
在继续阅读之前,先花点时间思考这个问题。你的终身伴侣?你的男(女)朋友?你的顾问?你所认识的最聪明的教授?某个艺人?
当然都不是。你要选择一个会造船的人!
理论家、教授、顾问、作家、博主和记者都喜欢通过思考来领悟世界,他们苦思冥想的程度已经远在思考极点之外。不幸的是,这种尝试极少成功。牛顿、爱因斯坦和费曼这样的思想家是极个别的例外。
无论是在科学领域、经济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通过与未知世界的“肢体互动”来实现的,也就是将自己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之中。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自己也同样会思考得过久,直到将思考极点远远甩在身后。
为什么?因为这样做更轻松。深思熟虑会比主动出击更加轻松,反复揣摩会比付诸行动更加轻松。思考的风险是零,而行动的风险总会大于零,因此,我们会更偏爱思考和评论。思考者永远都不会同现实产生冲突,所以他们永远不会失败,而行动者却有可能失败。
俗话说得好:“如果你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你便会收获经验。”行动者会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毕加索知道大胆尝试是多么有价值。他曾说过:“若要知道你想画什么,你必须要开始画画。”生活也是如此:若要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我们最好着手做一些事情。这个章节也许能为你带来一些思维上的启发,但无论如何,请记住一点:你不可能通过思考来获得美好生活。
尝试借助沉思来发现自己真实的欲望,看到人生的意义,或是找到幸福的黄金核心,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内省错觉(见第8章)。实际上,这种自我调查可能更会令你身陷沼泽之中,交织的情绪、模糊的思想和混乱的念头便是其中的泥浆。
所以在下一次面临重要的抉择时,你应当先仔细思考一番,但只需要达到思考极点即可。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到达的速度有多快。
一旦到了这个点,你就应当关掉手电筒,打开探照灯。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私生活中,无论你是要为事业还是为爱情投资,这条法则都同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