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想要强大,就要先战胜自己。但是这个道理知道归知道,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就像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处理事物的思维,都带有浓烈的主管因素。也正是这份主管因素的存在,一次次的让我们自己在奔波的路途迷茫徘徊,找不到那个可以回归的中心点。
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坏境因素,把他人的不幸归结于性格因素,这些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可是,当一切进展顺利时,我们就会把这种情况归结于自己优良素质和智慧。“我今天的表现很出色,难怪我们会如此成功的完成这个项目”旁观者却不以为然,当看到他人有良好的表现时,他们会认为这是坏境造成的。“清今天真走运!老板过来时,他刚好站在那儿,所有的功劳都让他一个人占了,有些人总是交好运。”
总而言之,当人们不知道如何使用简单物品时,无论是抱怨自己还是归罪于坏境或性格,都反映了一种错误的心理学。都不曾真真的看过事物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也都不曾真正的认清自己位置与价值。
我曾经在一本书中认识到一个新的名词-习得无助感。它可用来解释人们的自责心理。它是指人们在做某事时多次经历失败,便认为自己是在无法做好这件事,结果陷入无助的状态,不在经行尝试。若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人们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习得的无助感发展到极限会导致忧郁症,使人无法过日常生活。有时几件不幸的事碰巧接连发生,就足以使人感到无助。作为忧郁症的前期表现,这种现象已在临床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即便是使用日常物品,若是遇到几次挫折,也很容易让人产生无助感。
而且有时候,习得无助感硬生生的是自己错误的认知,而被调教出来习的无助感。生活中很多人对新技术和数学恐惧是否源于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有了几次失败的体验之后,人们是否会对新技术产品、每一道新数学题都心怀畏惧?或许是。实际上,日用品的设计和数学课程的设计似乎一定会导致无助感,我么称这种现象为被调教出来的无助感,由于物品的设计很糟糕,容易使用户产生误解,再加上错误的心里模型和不良的信息反馈,人们一旦不会使用某种物品,就会感到内疚,尤其是当时他们觉得别人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以普通的数学课程为例,每一届新科的设置都假设学生已完全理解掌握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单个的数学概念或许很简单,可是你在某一阶段一旦落后,就难以跟上进度,结果就形成数学恐惧症。其原因不在于数学本身的难度,而在于课程的安排,致使一个阶段的困难成了下一个阶段的学习障碍,一次做题的失败经历所产生的自责心里便会让你对所有的数学题都心生畏惧。相似的情节也会出现在对新技术的恐惧上。如果你在某项技术操作上失败了,你会认为是自己的错,于是开始了恶性循坏。你认为自己做不了这种工作,下一次面临同样的工作时,你甚至不去尝试就放弃了。你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某件事,结果真的做不了,于是就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误解让自己硬生生的觉得自己是个笨蛋,从而产生无限的自卑,觉得自己是个loser。其实,转个身,回个头,重新定位一下自己,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就会发现,其实你真的还不错,天生我材必有用,真的不止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