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好友发来求助说,“我心痛,不知道怎么教育,真不想管了,自己都管不好,还管孩子做什么,感觉把儿子养废了!”
好友认为自己儿子在做任何事情都是半分热情,编程课程看了两节、指法练了两天后就去玩了,你不说,他不会想起来练习,除了玩还是玩。吵他一顿,便开始主动写作业,一百道数学题加一道大题,十分钟搞定,还全对了。
好友无奈地反问:你说气人不气人?在这样的亲子沟通中,好友又气又急,很是无助。
你是否也遇到过此类情况?会忍不住给孩子、甚至给自己贴上某种消极标签,使亲子沟通降至冰点,孩子在我们心中变得面目可憎,甚至会在某个瞬间产生一种厌弃感,发出“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我把孩子养废了”的自我怀疑。
若是平日,只能宽慰几句,给不到有实质性的建议,这也是自己遇到过的情景。但我在最近读过的《精准回应:让孩子养成自主自律的好习惯》(以下简称《精准回应》)中,找到了很好的答案,正好能分享给好友。
作者在书中提到,“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管理情绪先管理念头”。
以往,我们都在强调大人情绪稳定的重要性,而作者的侧重点又前置了一步:管理情绪先管理念头,要斩断有害念头,学会修正念头。
作者点明,“许多家长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他们控制不住自己,最终把这些错误的方法加诸在自己深爱的孩子身上。之所以不能知错能改,在作者看来,是因为这些做法背后,有一连串的念头和判断在支撑,它们未必正确,但力量强大,家长光改变行动还不够,必须斩断这些有害的念头。正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积极正能量的念头好过消极机械的想法。”
那如何斩断有害的念头呢?
作者分享了心理学家拜伦‧凯蒂的研究方法,就是当我们心中升起一个不好的念头时,不妨问问自己四个问题:
这是真的吗?
我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时,我有什么反应?
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么样?
若用这四个问题去分析好友的困惑,似乎就能柳暗花明。
才上二年级的孩子怎么就被养废了呢?答案肯定是假的,这明显是好友的负面情绪,一念之差,导致怎么看孩子都不顺眼,还连带的自我怀疑和责备。
孩子能十分钟正确做完一百道数学题,这足以说明他把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是值得肯定的行为,不能因为行为上的懈怠而全面否定。
若是没有“把孩子养废了”这个消极念头,好友就能很好地思考,孩子是缺乏积极的引导和监督,才导致做事情三分钟热度。
作者在书中总结得很好,“一个不起眼的念头,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推向深渊,而我们最大的失误,往往就是放任各种负面念头和认知在心中纵横驰骋。”
所以,“不管是为了教育的成功还是为了人生的幸福,我们心中的念头和判断都需要一个理性的审查系统来过滤,帮助我们相信那些值得相信的念头。凯蒂的四个追问,可以扮演称职的法官,守护我们内心的安宁。”
《精准回应》由亲子咨询师杨杰所著,是《让孩子心悦诚服》第3版,畅销8年,影响无数家庭。
作者精选自己咨询工作中的真实案例,从三大亲子互动场景入手,从情绪管理、亲子沟通到陪写作业,通过对45个具体问题进行抽丝拨见的分析,为我们展示了教育孩子应有的思路和状态,手把手教会我们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改变思考方式,做到有效回应,从而真正达到有效沟通,培养出自主自律的好孩子。
书中说:“教育贵在精准”、“教育的核心是感觉的融合,乃至内心的共鸣。”、“如果我们能像写广告文案一样,精益求精地对待每次教育行为,坚持理解孩子的感受,那么与孩子的互动也就会越来越默契。”
原来,教养中的“育儿育己“不能只是一种口号,更应该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具体目标,要像作者那样一直保持心无杂念、连续观察小孩儿的习惯,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育儿育己,成就孩子,更成就自我。
《精准回应》是目前所读育儿类书籍中值得再读系列之一,书中案例之常见,建议之普适、实用,总让人有豁然开朗的体悟,是本不可多得的育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