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为什么我懂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是我以为我懂了,未必你自己真的懂了那些道理,即使你懂那些道理,如果你不践行,那些道理也与你无关。换个说法“为了么我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没赚到钱”,虽然我们读了很多书,其实没有真正领悟真正的思想。
万维钢老师《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中有一篇文章“用强力研读书”,谈到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思维的方法”,以前自己读书可能有这样的境界,虽然也觉得读书可以增强自己的见识水平,但没有达到笃行的地步,仅仅觉得读书好玩,乃至读完也就读完了,过不了多久就没有印象了。
之前阅读书籍,偶尔也会谢谢读书笔记,但最多也就抄抄书本中的警句,或者记下一些小故事,根本领悟不到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跟别说跳出来对作者的思想加以评述,在高手看来简直是惨目忍睹。
万维钢这篇文章“用强力研读书”讲了什么是“读书人”- -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力,而不是为了掌握技能,通过各种考试或者纯粹为了娱乐。那么所谓读书人应该读什么书呢?那些读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一种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的非小说类书。既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展自己的认知角度,打破自己的知识壁垒,让自己逐渐变成知识分子。这一点与李笑来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这种书目前呈现的基本是事实是什么?首先,大多是人不看这种书,他们不是读书人。其次,如果真看了的,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完。最后,即使看完了的,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懂。读书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它也需要技术,有会读的,有不会读的,不是爱读就行。
那这种读书的技术是什么?这种技术我们能不能习得呢?读完之后这本书对我莪们的认知有什么作用?万老师在文章中提到,通过“强力研读”或刻意练习就是这种方法。强力研读导致这样方法具有不好玩、用时少、不追求快的特点。让自己永远脱离“舒适区”,保持在“学习区”的持续成长状态。
对于这种书,首先要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不可能掌握精髓,反过来说如果读一遍就够了,那么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第一遍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得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第二遍同时写下笔记。这个时候就不要每个字都读了,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清洗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2)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3)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4)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昨天用这种方法写读书笔记,发现写读书笔记的时间比阅读书本的时间还要长,要搞清楚每一章的思想脉络,必须调动自己的思维,注意力高度集中。要带走亮点需要,对新故事、新方法、新案例有敏锐的灵敏度,必须时刻捕捉。写下自己对某一个点或者思想的心得,随时带入自己的思考,虽然不一定特别有思想或正确,显然是自己主动去读书,而不是被动读书。而发现这本书与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需要提取以前读过的东西,不仅增强了记忆,还提升了提取记忆。
这么做虽然不容易,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但是发现这么做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此这般知识就像长在自己脑子里。这才是学习技能的关键,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让独立思考变成刚需,模块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各模块的知识进行随机拼接,产生各种新的思维。
回到开头那句话“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没赚到钱”,其实是个笑话,按照万老师的说法,自己根本就不算个读书人,何谈读了那么多书呢?通过刻意练习“强力研读”习得读书方法,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多年后才有资格说“读了那么多书”。
总结:通过行动和投入强力研读“非虚构类”书籍,养大自己读书的深层兴趣,在读书的世界努力地玩,或许兴趣在未来可以兑换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