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杂文的较量
在网络日趋完善的时代下,获取知识的途径似乎也变得异常便捷。面对这快餐式文化,也无可非议,但也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这段时间,一直用手机看杂文、软文,其实,手机阅读大多读的是资讯,而不是知识,信息不等同于见识、智慧与品质。显然触碰纸质书籍减少了,然而内心却一直觉着空虚,有一种很久没读书的感觉,后来我一直在想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无从知晓,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可以让你说话倍感层次,但如果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所谓“自己悄然发现比他人引导更具快乐”
常常有人问我,该读什么样的书?我的回答永远是“读你喜欢的书”我为什么不直接随便列举几本经典出来呢?由于每个人的进度有别,需求当然也会不一样。拿歌曲来做比喻,小时候我们会听儿歌,稍微长大点我们会听许嵩汪苏泷,如今我们学着听张学友刘德华,接触的东西多了你才会去选择,当然我不是说它不好,这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虽然经典原著的思想和非经典书籍是无法比拟的,但我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让你去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循序渐进一定有它的道理。今晚在图书馆看了一篇杂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只读经典,经典一部省杂书万卷”我不赞同,你是想让当代的笔杆子都失业吗?所谓选择性一定有量在里边,当你发现这类书籍已无法满足自己内心需求时自然会去追寻更有深度的知识。如果你一开始就阅读一些逻辑性、层次感较强的书籍,想必能找到乐趣的机率甚微。但经典与杂文相差真的不止一点点,经典是经过千年的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都是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知识。我昨天说钱钟书的《围城》有些不符合时代前进的步伐,后来我沉思了一会,好像真的不能这般鲁莽下定义妄加评论。它更多的是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而对当代具警醒作用。似乎每一种说法都有它的道理。总之,文学或许不能给你带来好工作,好房子,但它能给予你的心一个春天,譬如当我们去戈壁旅游,看到漫漫沙漠时,心中默念书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去抱怨“哎呀,妈呀!全是沙子,快回去吧!”
最后,在提倡经典的同时更提倡读符合自己口味的书,快餐文化就先暂时收一收吧!
2018.10.18 23:06
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