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漏庮、奇臭以鼻异;疾、痒、凔、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知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此所缘而以同异也。
在说明了名称具有区分异同的作用后,荀子进一步说明名称是如何被创造异同的。
荀子认为这是依靠人们天生的感观。感官相同或相近,对一个事物的感知就会相同或相近,就可以将其用专有名词归纳为同一个事物。
而这一切,就依赖心,也就是对于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这个过程就是感观。当人们成长环境相同或相近,对于事物的感观就会相近,再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大略区分不同的人。
倘若接触事物却无法说明其特点,更不用说给其命名,那自然就会被人认为无知。
这对我们的启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哪一个,都可以将其定义为复仇者,是为了自己父母的仇而向自己的叔叔复仇。每个人的关注点或许不会一样,但是彼此的交流却可以让自己的感知更为明确、具体。所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们需要的,正是沟通,交流,以此来互通有无。而互通有无,又会进一步促使人们的成长,例如感观的更为明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