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大厨们——乡亲列传

郭固集地处古黄河西岸和南岸,自从开始有人在这片黄土地上居住,黄河就不停地泛滥,村人不得不频繁逃荒。

即便逃荒,也要谋生啊!逃荒时候什么职业最适宜谋生?厨师。怀揣一把菜刀,怀揣一手好厨艺,成本很低就能养家糊口,甚至还能够总是吃香喝辣。于是,郭固集名厨辈出,每一辈人中,不但总会出现一两位香遍黄河两岸的大腕名厨,还会在他们的影响下,涌现出一支走州过县的厨师队伍。他们长年累月专业地或趁农闲季节在外讨生活,把郭固集的厨艺名声传遍黄河南北、晋冀鲁豫,把自己养得面色滋润,同时,也养活了一家老小。

据说,当年周总理出访亚非拉国家随访的厨师队伍中,竟然有两位就是我们郭固集大厨的徒子和徒孙。他们把郭固集著名的烧鸡、卤下水、小米煎饼、炸面坨、绿豆丸子汤,当然更有郭固集的看家名吃——西街大烩菜,带到了遥远的亚非拉,让郭固集的美食香味飘满异国他乡,把郭固集的饮食文化种子播撒在了欧亚大陆、非洲沙漠草原和大洋彼岸。伴随着胃口大开,异域的人们大快朵颐地吞下了郭固集美食和美食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古老的郭固集文明、中华文明。

郭固集大厨们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增强外交友谊中,功不可没啊!

至今,在郭固集和周围三十里五十里,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着当年的美食趣闻。

郭固集著名的烧鸡大师王有亮的徒弟跟随周总理出访亚非拉,喀麦隆总统或国王吃了一只周总理亲自夹给他的王记烧鸡鸡腿——那通常被认为是一只烧鸡中最好吃的部分——满面红光,但意犹未尽。他竟然不顾外交礼节,当着周总理的面,“腾”地站起来,抓起烧鸡盘子里仅剩的一片鲜亮鸡皮,三下五除二地塞进嘴里。“哇”!他竖起大拇指,用刚刚学会的一点汉语说:“鸡皮的,比鸡腿更好吃,还有没有?”然后,象郭固集的小孩子吃过烧鸡一样,不停地吮着手指。周总理见状,也顾不得用膳时不宜哈哈大笑的外交礼节,哈哈大笑起来。事后,王大师的徒弟被留在了那个国家,成为总统或国王的御厨,专门给御膳房炸烧鸡。

小米煎饼是郭固集独一无二的特色小吃,全国任何地方都不曾见过,制作者大多为郭固集西街煎饼世家子孙。架上一只小石磨,耐着性子把小米磨成浆状;稍稍发酵一些时候,添加一点芫荽末;出摊时,支上两只精巧的铸铁煎饼炉子现场制作。那炉子,中间园鼓,四周凹陷,每只搪瓷碗口大小;两只炉子同时摊上煎饼,分别煎半熟后,合在一起;成了!色泽金黄,形似金盘;吃进口中,小米的米香,芫荽的清香,加上淡淡的酸味……

现在想起来,也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这样的美味小吃,竟然只在我们郭固集才能品尝到,即便周遭几里的集市上,也只有郭固集西街乡亲经营此种小吃。它是真正的郭固集土特产啊!相比之下,那些把大葱萝卜大白菜宣传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和郭固集西街小米煎饼比较起来,未免太牵强了。郭固集西街小米煎饼才是名副其实的原产地标志土特产,一个从千百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小吃,它完全有资格申报为世界饮食文化遗产的。 

小米煎饼炉的形状、煎饼的形状告诉今天的人们,它们保存着黄河中下游先民饮食的原汁原味。炉子的造型、气质与如今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远古青铜食器十分相似,让人油然联想到先民们的饮食日常生活。它最初也许是陶质的,后来青铜,后来铁器。那样的形气不象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倒颇似贵族墓葬里发掘出来的贵族食器。看来,郭固集的小米煎饼也许承载着从帝王饮食文化到平民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啊!事实上,正是在郭固集这样平静的古老村落里,先民们的生活痕迹还可隐约找见。

尤其是小米煎饼的名字,按照郭固集语言,可以用国际音标拼音记作gufe'er,其中第二个音素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所没有的。由此可见,小小的小米煎饼记载着先民们的声音,那是一种消失在岁月深处的古老声音,先民们的声音因为郭固集的gufe'er而依然鲜活着。那些远道而来的异乡客人,咀嚼着我们的gufe'er,品味着郭固集美食,念叨着先民们的声音,其中有灵性的人,会情不自禁地落泪的。

据说,刚果总统或国王品尝了郭固集gufe'er大师杜老民的徒孙煎制的gefe'er,赞不绝口,竟然连吃三个,然后舔着嘴唇,问周总理:“这叫什么?”结果,弄得见多识广、口才出众的周总理也张口结舌。他老人家问杜大师的徒孙,徒孙回答:“gufe'er啊!”喃喃地念叨着这个发音,刚果总统或国王突然眼含泪珠,张望着非洲荒原,癔症似地说:“好像是非洲先民的声音啊!”

油条是全国各地常见的早点食品,郭固集的油炸面坨却是豫北地方特产。刚出锅的炸面坨象一个个马蹄金,外焦里嫩,金黄酥脆。用新鲜的柳条扎成一串,洋洋得意地提溜着,走在乡间小路上,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

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安阳地区行署专员到郭固集视察工作。那天正好逢集,专员同志访贫问苦累了,就在集南头一个炸面坨摊位上买了几串用柳条串起来的炸面坨。刚出锅的炸面坨香酥可口,专员同志吃了一个又一个,一连吃了七八个,一边吃还一边赞叹:“好吃,好吃,真好吃!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多捎走几串,让行署的同志们都尝一尝。”

乖乖!即便平时难得吃上几次炸面坨的郭固集庄稼汉,一次开荤也不过吃上五六个,是什么让专员先生如此不顾身份狼吞虎咽呢?不是专员先生饥不择食,也不是专员同志想借机秀一把亲民相,关键是郭固集西街的独特风味小吃炸面坨魅力无穷。要知道,专员大驾光临的那家炸面坨摊子,别看只是一家路边摊,摊主的来头可不小,他是郭固集西街著名的“面坨杜”世家第十八代正宗嫡系传人。别说行署专员,就是河南省省长来了,就是浚县山上的神仙来了,也斤不住“面坨杜”炸面坨的喷香诱惑。

其实,行署专员吃了“面坨杜”嫡孙的炸面坨,并不能算是给了“面坨杜”世家多大的面子。曾经专门拜访过“面坨杜”第十七代世孙并得到面坨炸制秘籍的长垣县名厨侯大师,早在多年前就去了钓鱼台国宾馆,专门给中央领导和外国来访元首做饭。据说,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吃的炸面坨,都是侯大师亲手炸制的,当然也就意味着,毛主席和周总理吃的是“面坨杜”世家真传炸面坨啊!

滑县郭固集西街的炸面坨还有幸成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优选法”的启示媒介。1960年代的某一天,被优选法折磨得头晕脑胀人憔悴的华大师到钓鱼台国宾馆吃饭,餐桌上有一盘侯大师亲手炸制的面坨。一边慢慢咀嚼着香脆焦嫩的炸面坨,华大师一边盯着盘子里其它的炸面坨。炸面坨的形状、两端不同的焦嫩,让华大师突然灵光乍现。他急忙跑到厨房,细心观摩侯大师的面坨炸制过程,虚心向侯大师请教。最后,数学家华大师与美食家侯大师一起,发明了一种耗费最少的花生油炸制出最多最好吃的炸面坨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优选法科学体系。据说,毛主席和周总理家里炸面坨,总是请华大师和侯大师一起去。

传说真假谁也没考证过,不过,直到今天,滑县人还在对此津津乐道。

大烩菜和丸子汤是豫鲁等地常见的地方主菜。郭固集大厨们则技高一筹,把北方传统烩菜制作得风味独特,成为具有郭固集特色的风味小吃。大烩菜里荤素杂陈,有炝锅的五花肉丁,有油炸豆腐鲜豆腐,有菜丸子肉丸子,有粉条;唱主角的是白菜。平时水啦啦的白菜,经过大厨们的点金厨艺,沾了豆腐和肥肉的光,竟然那样可口。吃着吃着,偶尔挑出一块红烧肉,更让人胃口大开。丸子汤酸酸辣辣,丸子有数,汤管饱。赶集赶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在尘土飞扬的戏台下,蹲着喝上一碗丸子汤,听着豫剧曲剧大平调,比过年更让乡亲们过瘾……

在红白喜事的村宴上,享受着以大烩菜为主角的美食套餐,我们都不会忘记先民们,不会忘记党和政府,不会忘记时代的进步。当然了,我们首先感谢大厨们,是那些每一辈都会出现的名厨们和他们带起来的乡村厨师队伍,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黄土村落里的乡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平淡贫乏的生活,从萝卜白菜中吃出红烧肉的味道来。

鲁训大厨就是这样一位巧手厨师。他老人家虽然没有跟随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辉煌,但据说他是给县长的厨房掌过勺的。在郭固集地区,这样的历史也足够让一个人光宗耀祖并值得乡亲敬仰了。

不过,鲁训师傅的闻名,更主要的是通过寻常百姓家里的红白喜宴得到认可和传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老人家属于实力派厨师,属于平民厨艺大师。

既为平民厨艺大师,当然以服务百姓口腹为职业内容,所以,鲁训师傅和其他类似的厨师们,都是面面俱到的烹饪多面手。他们不但掌握几样高档拿手好菜的烹饪技艺,更擅长家常菜的制作,包括家常小炒和家常小菜的制作,当然,也精通各种面食。

鲁训师傅的三鲜菜证明他的平民派厨艺高手资格。取初秋的白萝卜、红辣椒和绿芫荽,精心切成细丝,只需放上盐,淋上几滴小磨香油……哇!口水早出来了!

用上好的山珍海味制作出什么佛跳墙狗跳井之类的菜肴,不算什么本事,用家常材料做出不家常的味道,那才是高手;从精美的家常小菜中品味出幸福的,是雅士;在酒海肉林中穷奢极欲的,是暴发户、饕餮鬼。那些在豪华酒店和电视上声称弘扬美食文化实则暴殄天物的高档人士,挖空心思吃,变着法子吃;吃完陆地上的吃水里的,吃完河里的吃太平洋里的;最后,这些都无法满足越来越膨胀越来越空虚的胃口,就开始吃什么文化;文化吃腻了,吃黄金宴;黄金宴吃腻了,吃女体宴;女体宴吃腻了,吃人奶宴……

还不过瘾,吃什么呢?

吃那种东西去吧!

鲁训师傅太出名了,所以,关于他的传说也流行在郭固集和周围十里八村。

据说,鲁训师傅给滑县县长掌勺期间,有一次,滑县县长接待临县的浚县县长。一盘著名的高档菜端上来了,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问:“是不是鲁训老头儿亲自做的?”

服务员回答:“不是,是鲁师傅的大徒弟做的。”

县长们及众食客品尝后,一起摇头:“看来,徒弟还是不如师傅啊!端下去让鲁训师傅亲自做!”

端到后厨,鲁训师傅笑了笑,吐进菜里一口口水,用手指搅了搅:“好了,就说是鲁训大师傅亲自做的,端去吧。”

县长们及众食客再次品尝,一起摇头晃脑:“嗯,师傅就是比徒弟高,这次,味道好极了!”

哈哈!

晚年,曾有好事者专门就这样的传闻向鲁训师傅求证,鲁训师傅先是笑呵呵地不言语,然后正色回答:“做厨师和做其它事情一样,和做人一样,最要紧的兴许还不是手艺有多高,最要紧的是一个人的人品,是从事这行当的德行,就像常说的武德、师德,做厨师,首先要讲厨德。别说是那样的糟践,就是不能一心恭敬地从事你的职业,即便厨艺炉火纯青,你也成不了名厨。”

鲁训师傅是真正的厨艺大师啊!

    正是鲁训师傅的言传身教,郭固集出去的厨师们,不但都有一身好厨艺,而且都有一身好厨德,都能受到欢迎和尊敬。

不过,并非每位厨师都具备郭固集厨师们的厨德,不管是豪华饭店里的还是街巷小饭馆里的。因此,那些在大酒店或小饭馆里大吃大喝颐指气使的阔人食客们、要一碗米粉也吆五喝六的市井食客们,都是不聪明的。当心了,你这样指手画脚地施逞食客上帝威风的时候,说不定就吃下服务员或厨师的口水了。

哈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3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4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20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0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58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4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1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31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1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6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42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3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