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读到《为自己出征》这本书,我本来以为是儿童读物,不想一气读完,竟意识到它也能深深地征服成年人。虽然故事简洁、单薄,但毫不客气地讲,它饱含人生的哲学思想,完全可以启迪每个行在路上的人。
假设以下几个场景:
1.你生活在民国时期,在社会使命的诉求中,你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自主的使命而奔走四方。
2.你生活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政治方针下,你毅然下海,走上了创业的未知之途。
3.你生活在今天,为了生计与梦想,离乡背井,奔赴大城市默默地拼搏奋争着。
先从三个场景的共同内涵来看,我们很容易得出这么一些观点:
a.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使命,不同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使命进而会影响当时人们的个人属性与使命。
b.不论任何时代,不论受到怎样社会环境的塑造影响,人们都必须自主地做出选择(尽管大环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择的可能性)
c.面对人生与时代,每个个体都无可避免地要接受生活与社会的考验、打击与洗礼。
除了以上三个较为显性的结论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隐性观点就是:
d.大部分人常常以为身处某个时代背景抑或生活在某种特定习惯中的自己就是真正的自己,其实不是。这只是外在社会与内在自我认定的“我”,除了这两种对“自我”的定义,人还有最深入内里的“真我”(或者称作“内心我”)
通常情况下,事实是我们最多只能了解外在定义的“自我”与内在定义的“自我”,但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受任何影响的“真我”。这里大概解释一下三种不同层次的自我定义。外在定义的“自我”如我们的相貌、学识、工作、家庭、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等等;内在定义的“自我”指的是我们自身对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比如我们的个性、爱好等等;而内在“真我”则是指最核心、最原本的我,它隐含着我们的恐惧、情感、思想、梦想、价值观、思维方式与道德观念等等。三者相较而言,前两者容易认识且易受外界影响,而“真我”是潜隐不易认知的,却也是我们最真纯、朴实而重要的个人内涵。
现在来看《为自己出征》这个故事。作者讲述了一个武士寻找“真我”的故事。这个武士自以为是,他认定自己是一个心地好、善良、又充满了爱的武士。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不脱下自己的盔甲,时刻准备着去战斗。他心系天下,每天都会骑上自己的战马,向四面八方冲去。他梦想着要斩杀所有的巨龙,解救那些身陷险境的公主。
时间长了,他那身盔甲便再难取下来,他被自己的盔甲困住了。他的妻子与儿子因为一直见不到他的真面目而感到绝望,他们的感情陷入危机。另外,就连他也忘了自己原来的模样。为了摆脱那身笨重盔甲的束缚,与妻儿重修和睦,他这一次只为自己出征,去寻求森林法师梅林的帮助。
在这个故事中,有这么几个角色:武士、法师梅林、鸽子瑞蓓卡、松鼠与武士的真我“山”。法师为武士指引了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这条道路崎岖而艰难;瑞蓓卡与松鼠陪伴并协助武士去追寻真理;但作为武士真我的“山”在武士克服困难,通过沉默之堡、知识之堡与志勇之堡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武士在寻求真理以求去除盔甲的过程中,要通过沉默之堡、知识之堡与志勇之堡三重的学习与考验。他在沉默之堡中第一次“遇见”了“我”,也就是真我“山”,他也在黑暗与孤寂的屋子里,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害怕孤独,认识到他从来都是夸夸其谈,从未认真聆听过他人,也因此致使他的妻子在感情上疏远了自己。
“知识即为指引前路之光。”这是知识之堡中刻在墙壁上的一句碑文。知识之堡中的另一句碑文这样写道:
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是爱?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其中诸如爱、关注、支持与分享都是人们最为珍视并赖以生存的精神需求。我们往往会习惯于从他人那里索取这些东西,却疏于分享与奉献出自己对他人的爱、关怀与支持。武士一心只为证明自己是一个心地好、善良、又充满了爱的人,却很少甚至从未主动为妻儿付出过。他流出了后悔的眼泪,腐化了盔甲的一部分。
法师告诉武士说:“唯有将对自己的爱推展出去,你才能去爱别人。”这是本书中我认为最值得重视的真理之一。
沉默可以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恐惧、缺陷与真正需求;知识可以使人变得丰富、圆融、宽容而博爱。这两方面的充实还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以期使之变得坚实、牢固而伟大。在面对志勇之堡令人毛骨悚然的疑惧之龙时,武士战战兢兢,几番退缩,真我“山”提示武士说:
如果你去面对恐龙(恐惧),有可能它会消灭你,可是如果你不面对它,它一定会消灭你。
武士终于明白,疑惧之龙之所以强大而坚不可摧,正是因为他相信它的存在并用自己的恐惧为其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他选择了直面“疑惧之龙”,勇敢向前。如你所料,他征服了生发于自己同时极力阻挠自己的“疑惧之龙”。
在攀登真理之巅时,武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他无力向上攀爬,感到自己正在一点点地掉落,他命悬一线。真理之巅的巨石上题有这样一首诗:
虽我拥有此宇宙,
无有一物为我留,
因我不可知未知,
如我不愿弃已知。
此时,真我“山”又一次提示他,唯有放手,让自己接纳眼前的一切——他的身体向深渊坠落。武士在生命通往地狱的隧道中,想到了他生命中的一切:勤劳而善良的妻子、可爱的儿子、一切自己曾经认识的人以及拥有的东西。此刻,他完全释怀了,宽容那些罪恶、接纳那些美好、明了那些恐惧,一切拥有的都变得无足轻重。此刻,他的生命纯粹、质朴。当他选择放下一切时,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再去拥抱其他事物的能力。当然,你一定猜到了,他没有就此死去。他的身体向着山巅飞去,在得到真理的洗礼后,得到了全面而透彻的升华。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图书管理员布鲁克,他在监狱生活50年被假释后,因为无法适应外面社会而选择了自杀。瑞德说他被“体制化”了。瑞德说的“体制化”在我认为,其实就是环境对人的改造与影响,它们通过时间一点点地渗进人们的生命,渗进他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
真理往往难以辨别,更不用说去收割它了。认识自己同样很难,但对个人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武士在故事中寻到了真理之所在,并达成了精神世界的升华。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而言,不论在面对抽象世界还是具体问题时,都十分有必要先从认识自己开始。正如今天许多人所孜孜不倦地追求的:
我们有权利做自己,过自己喜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