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遇见小媛,一名热爱文字与读书的情感创作者,希望能带给你温暖,也欢迎你把自己的故事说给我听!
错过上篇文章的读者,可以点击蓝色标题继续阅读。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设”这个词开始被广泛地使用,很多演员都似乎用力地经营着自己的人设,仿佛自己成了“它”,“它”也成了自己。
都说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戏中的主角,从出生开始,“自我”这个角色就开始被不断地被贴上标签,不论这个标签是否正确,又是否真实。
人从刚刚接触这个世界开始,就拥有自我的人格。
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小婴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完全听不懂那些叽叽喳喳的言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活动,这个时候我们和这个世界有了最直接地接触。
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记得辰南曾经在《神墓》中写到:“什么是永远?没有永远,永远也是刹那的瞬间。当浮华落尽,容颜老去,那时才会发现,人生最需要的是平静和快乐的心情。”
深以为然,任何行为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很长,就像我们聪明的大脑很快就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其中也包括——语言。我们开始听明白周围嘴巴一张一合在说些什么,也开始逐渐为自己构建第一个“假面替身”。
这个替身会在家长面前装作乖巧,甜甜地笑;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不敢吭声,在朋友面前风风火火,毫不矜持……
这些面具,每一个都是我们,又每一个都像我们。
然后我们再大一点,开始懂得并接受这个社会上许多奇怪的定义。比如:
“学习理科一定比学习文科有前途”,
“女生一定要结婚,要生孩子,不结婚的女生这一生是不完整的”,
“20岁就应该好好读书;30岁就应该生个小孩,买个房子;40岁就应该事业有成”。
如果我们稍微脱离轨道,身后就会像有千百个屠夫一样,举着刀,追着你,咆哮着告诉你,你这样是不合规矩的,你今后的人生道路将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将第一个“假面替身”进行了升华,我们像创造一个机器人一样,给她输入了许多新的定义:温婉贤良;活泼开朗,帅气有理,知情知趣……然后顺应着这个社会的规则,匍匐向前。
我们在不断地寻求着这个社会的认同感,因为只有这样,会让我们感到安全。
实际上,人是一个拥有社会意识的动物,这种意识会使我们尽可能地和别人保持一样,这种同一性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尽管这种安全感是用自由换来的安全感。
冲破枷锁,打破认知
去年湖南台出了一台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打破了人们对于30岁女人的认知,其中有这么一段文案写得挺好“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青春不应该停歇于30岁的栈道。
就像一句话所说的那样:“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
诚然,我们的优秀不应该用年龄和时间来定义。只要我们在逝去的时间里学会了沉淀。那么,生活一定不会辜负我们。
我高中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将近60岁的外教老先生,他告诉我们,他来自英国,之前是学习工业设计的,干到30多岁,觉得这样的生活太无趣,就开始攒钱环游世界,然后在每一个国家干不同的事情,到40岁初的时候,来到中国,碰见了他一生的挚爱。
他携手他的妻子继续周游各个国家,体验不同的事情,到了50岁回到中国,便在中国当起了外教老师。现在他马上就要退休了,他觉得自己这一生充满了奇遇。
他从30岁到50岁都没有固定工作,在这个本该被定义为生儿育女,事业有成的阶段,开启了新的人生。
幸福的人生从来都是简单的。
有时候,人们给自己下定义的原因是追求一种另类和优越感。
早一段时间就有很多人谈论过,说自己每天活在朋友圈的束缚中,每天吃饭发朋友圈,调好滤镜,进行摆盘,咔嚓一声,添一句美味。然而拿起筷子却发现,是真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出去郊游,明明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却还要发一句“景色宜人,玩得高兴”。
长时间现实与自己朋友圈,与别人朋友圈的对比开始让我们觉得压抑不堪,焦虑烦闷,这种我每天都很快乐,充满着优越感的标签,却往往是焦虑的源头。
潘石屹说过:“如果什么事你都在乎,你就什么事都做不成。”
毕竟很多人总要觉得手里抓着点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才令人心安,才活得快活。你说对吗?
这世界上有70亿人口,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更不可能带70亿张面具。再者 “痴人笑说桃花落,入眼悲欢各不同”。没有人能定义别人的生活。
花有花的芬芳,树有树的茁壮,天有天的辽阔,山有山的喧嚣,想要活得快乐,只有抛却一身枷锁,过属于自己的不被定义的生活。
话题:你觉得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会选择抛却枷锁吗?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和转发。关注我,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内容!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