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的片名就将两位主人公:狗和十三岁女孩生动的摆在观众的面前,初读“狗十三”这几个字,那种放浪不羁和愤世嫉俗的意味便在唇齿间氤氲不散,颇有些骂街的意思。
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数字“13”的组合正是英文字母B的外部轮廓,所以片名真实的含义是“狗B”,同时是导演对李玩“狗B”式青春爆的一句粗口,这也是他对成人世界的怒吼。
《狗十三》是一部非常具有青春期教育意义的禁片,被广电局禁止了好几年才播放,电影所表达的是一种父权独裁式的教育。
一种被精神霸凌的青春,当叛逆的孩子转变为成人眼中的“乖孩子”时,青春已经逝去,留下更多的只是世故。
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少女叛逆
影片开场不久就出现李玩上学前,奶奶强迫她喝牛奶的情节。李玩搪塞不过,匆忙喝几口便吐出来,小爱因斯坦(狗)赶紧上前舔干净地上的牛奶,继而李玩将一碗牛奶都喂给爱因斯坦。这是在影片的开端部分,看似着重塑造李玩与爱因斯坦日益增进的感情,实则暗示奶奶并不关注李玩的生活习惯。
影片开头便交代过李玩同父异母弟弟的降生,特意告诉观众,“李玩”这名字是“随便起的”,而弟弟的名字“昭昭”不能随便。
在成长过程中爸爸曾答应她去天文馆作为考试优秀的奖励,但却因为“提前约好”的饭局而与女儿爽约。爸爸带着女儿出席酒场,在被询问“有事儿啊”时,爸爸冲口而出的那几句话无疑深刻的刺伤了李玩。
“跟您吃饭就是这辈子最大的事儿”,“人的事儿还没搞明白呢还去管天上”,这在成人看起来曲意逢迎的客套话在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女心中一定被误解为父亲对她和她理想的轻蔑和不屑。
而李玩父亲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话对女儿青春期教育产生了刺激,而是执意让女儿给主人敬酒,酒杯中是李玩从小喝了就吐的牛奶。他或许能够给女儿买狗、买旱冰鞋,或许能够坐在女儿对面谈人生谈理想,但在女儿十三年的成长岁月中,他是缺席的。
李玩的父亲做事是有两套方法,办公室里的霸道是成人世界的规则,他先以牺牲女儿利益去摆平刁难他的老师,门外是孩子的世界,再用物质补偿受伤的孩子,可惜孩子再也不是三岁时傻乎乎的孩子了,根本未买父亲的账。
他们从来不和孩子沟通,以自己的意志“为你好”,虽然他们能说出“娃又不是小狗”这样的话,但实际行动中却根本体现不出来他们懂得这个道理,反而处处把孩子当小狗。故事里除了那个用来制造麻烦的工具人后妈之外,每一个人的形象都很立体。包括女主,很多人只是觉得女主可怜,然而女主其实也是个狗十三。
作为被父母家庭教育忽略的孩子,李玩一个人孤独生活在爷爷奶奶家,与他们间的代沟导致李玩的少女心思无法向外人宣泄,叛逆乖讹,方枘圆凿。如果你也和李玩有类似的情绪,无处宣泄;或者你的青春期孩子与你无法沟通,都可以来和我聊聊。输入“我爱你眷好”的全拼,加薇。
从丢狗到寻狗,家里的人被划分为两派。狗丢了后,家里所有人都没有寻狗的觉悟,她爸爸再次想以一双旱冰鞋收买她,她却孤身一人闯入深邃的胡同,发疯一般怒吼着爱因斯坦的名字,可惜寻遍了所有角落也没找到。
只有李堂(堂姐)和爷爷担心她的安危,去劝说她回家,也就是其他人已经站队成人世界了,李玩的阵容只有爷爷和李堂。
对孩子暴力影响
其实那只狗的命运就是李玩人生的投影,狗从被买回那一刻,就失去了自由,它的命运是任人摆布的,正如李玩被迫的人生,狗是作为礼物送人的,她的名字“李玩”也是随意取的。
补习班是父亲强制安排的,狗丢了没有人去寻找,她受了委屈也没人理睬,父亲觉得狗碍眼,就想把它送到餐馆,父亲心烦了,就在全家面前暴揍她一顿。
李玩对"父权"的挑战结束在突如其来的暴力中。爸爸一改往日的慈眉顺耳,面目狰狞的摁碎李玩手里的酒瓶,嘴上的训斥怒骂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没有一丝一毫留情。
接着又说是自己的暴躁和鲁莽伤害了女儿,硬要女儿接受自己的歉意,将她抱在腿上和颜悦色的安慰着。
家暴之后强迫式的安慰对于李玩来说是内心是无比绝望的,这种既暴力又和蔼的一番教育,让李玩迫不得已的接受父亲和一切成人世界所遵循的所谓“规则”。
父爱的沉重和强势跃然荧屏,在这种力量的笼罩下,李玩只能妥协,放弃找寻爱因斯坦的下落,也藏起自己棱角和执拗。伤害与被伤害的交替过程,暂时平衡了李玩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对立。
这可以看做是李玩成长之前的最后放肆,也是对这个家庭长久以来的忽略和冷漠的最后报复。
亲情的隔离,青春的逝去
一开始李玩是反抗一切家人强加给她的意志,后来屈从了,性格也变得冷漠,人总喜欢将自己最糟糕一面暴露在亲人面前,也习惯将情绪释放在家人身上。
当面对亲人时,一个人学会了伪装,学会了隐藏情绪,那么她也将亲人当作了外人,血缘的纽带断裂,与家人内心世界隔离起来。
中国家庭处理负面情绪的“三部曲”
第一步:逃避
在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以后,全家几乎如临大敌。摆出了“六方会谈”的阵势,爷爷、奶奶、父亲、后妈全员出动,商讨怎么和李玩说“爱因斯坦丢失”的事情。
似乎谁都不知道怎么去跟李玩说这件。最后,还是父亲把责任揽了过来。
父亲在表达“丢狗”事件时,显然是慌张的。所以拼命拖延、吞吞吐吐,又解释了许许多多“爷爷不是故意的,一条狗而已”种种。
他的逃避,让李玩更加慌张。最重要的,李玩发现,在“爱因斯坦”丢失后,没有人真正去找它,大家只是坐下来,商量怎么对她说这件事而已。
第二步:卖惨
“爱因斯坦”弄丢了,李玩急疯了,到处去找。爷爷心疼孙女,也赶忙跟出来。结果,情急之下,李玩把爷爷推倒在下,爷爷扭伤了脚。
很多年不出门,甘于做家庭主妇的奶奶,也为了找“爱因斯坦”差多把自己弄丢在夜色里。这一切,都让李玩在整个事件中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仿佛她成了整个家里那个不懂事的小孩,是她不懂得心疼爷爷奶奶,是她在为了一点“小事”闹个不停。所以,她在丢失了心爱的“爱因斯坦”之后,还承担了“不孝”的罪名。
而她丢失“爱因斯坦”的悲伤也在家庭整个的慌乱与不知所措中,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所有人都在用行动告诉他,你不可以再悲伤下去了。
第三步:强压
在爷爷扭伤脚,奶奶差点走丢之后。父亲再也忍不住了。出面斥责了李玩,他斥责李玩的不懂事,斥责李玩让爷爷奶娘为她操心。甚至,出手打了李玩,在他逼着李玩,跟爷爷奶奶认错的那一刻。
没有人去体谅她的悲伤,相反,她要去承担整个家庭,因为她的悲伤而引发的无限焦虑。全家都渴望尽快从这种焦虑中走出来,全家都在以爱之名告诉她,你没有悲伤的权利。
“我很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快青春就这样被掩埋,化成一颗尘埃忽然砸下来,我还没有准备的现在,我一直在徘徊我害怕受伤害,我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幻想的未来是多么的精彩可现实让我悲哀..."
没有人会注意到在我们何时彻底告别青春,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所以狗是引题,十三是成长,狗十三是伪善的成人世界。
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残酷青春,其中的亲切感和孤独感似曾相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那样一段无人理解,却还要被迫接受所有大人世界的规则的日子。他们对自由和理想,对爱和希望的向往都会因成长而统统被岁月打磨成粗粝的沙。
按照好莱坞剧方式,电影结尾处应该有一个足以震撼观众心灵的情节点,我认为李玩认出“爱因斯坦”而冷淡地离开,而后看见寻狗启事掩面而泣的情节已经满足这个要求。
但导演没有止步于此,他紧接着拍摄了昭昭学习滑冰的场景。观众看到昭昭也不爱喝牛奶,看到他在冰上不断跌倒却被要求独立站起。我明白这个情节没有任何的指向与批判,但我愿意把它解读成一种被伤害的隐喻,一种悲剧的循环。
我想起鲁迅的《风筝》,被伤害的弟弟全然遗忘自己曾被伤害的事实。又想起《小王子》说,长大的本质是遗忘。那么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曾被粗暴对待的青春,不要让那种憎恨和疼痛继续流传下去。虽然没被世界温柔以待,但也请不要把粗暴习以为常。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及格了吗?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不想自己孩子有一天和《狗十三》的13岁少女经历雷同的人生,那赶紧报名学习圆心率亲子教育课程,给你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教育,是你这一生最重要的事。
---END---
请在下方留下您的宝贵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