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们以成败为标准来判断强弱,虽会导致误判,确实在为便捷有效。只有到了理性与知识进到一个程度,才会审慎、反思。
十八世纪英国传记大师塞缪尔·约翰逊说过:“世间的人倾向于从行动的结果来判断行动本身。同样的努力,虽然体现为相同的行动,却以不同的结局收场,就会引来不同的评判:一个人要壮志得酬,从来就不会缺少称颂他的智慧和美德的人,可他要是不幸落败,很快就会有人发现他的智力和品德存在缺陷。世人从来不愁找不到正当的理由来憎恨失败者;他们很快就能发现这些人的真实过错,如果这还不足以令这些人声明狼藉,他们还会往里添加一些中伤之语,说什么一个人追逐财富或权利惨遭失败,必然不会长久保持诚实的品格和英雄的气度。”
中国古之贤人君子,“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攻”,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儒家的标准里,既然认定已选择的道路是合乎道义的自然应该一往无前地坚持到底,虽千万人吾往矣,所谓“瑶台夏屋,不能悦其神;土室编蓬,未足忧其虑”,穷与达、贫与富,都是且必须是道义的副产品,不值一顾。
所谓“修身以俟命”,语出《中庸》。君子本着道德原则行事,有一贯的操守,对于穷通贫富只是听天由命,并不强求;小人则相反,本着明确的功利目标来行事,宁可冒险以贪图侥幸的成功。道德是内在的,是自己可以把握的,穷通贫富是外在的,是个人无法把握的。君子仅重视内在,不计较外在,尽人事而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