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第一次看《断舍离》之后,兴冲冲的扔了家里好多东西,自以为已经掌握本书精髓,就将书也“断舍离”给有需要的人。几年之后,家中杂物堆积如山时,有禁又想起了这本书,二次购买阅读,才发现当时读的有多么潦草。《断舍离》是要我们通过整理外物,达到整理自己的目的,而我的错误在于只做到皮毛,就以为大功告成。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简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本书核心思想有以下几点:
1、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重点并不是“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而是“这个东西适合我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思考方式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是自己。
这句话让我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理清“我”与“万物”的关系,我们并不需要把所有好东西都请进自己生命中来,生也有漄,择其适合的东西来使用,择其三观相投的人来交往,你所处的环境就会简单很多。
2、断舍离不是收拾,而是选择。在筛选必要物品时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们与物品的关系,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物品处于最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就是某件物品与当下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处在一个巨大的宝藏面前,低头一阵狂抢,忘记了“我到底要什么”。而后浑浑噩噩带着太多没有用的行李上路,除了沉重并无其他好处。其实,人在旅途“日有餐,居有屋,出有衣”便好了,腾出双手,才能承接更多有趣的东西。“选择”引申一下就是“放下”,放下需要智慧。
3、断舍离认为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动禅。将家里“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扔掉家中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练你的内在智慧。
如上,《断舍离》就是磨练智慧的法宝。近几年一直纠结于,人生的精进到底是从“道”到“术”,还是从“术”到“道”,后来才发现,人生没有什么绝对的事,你可以从“道”起,也可以从“术”开始,就如我们有两条腿,你一定要规定每天走路是先迈左腿还是右腿?所以,顺其自然就好,行动的时候去思考,思考的时候不要忘记行动。
4、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如果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不叫收拾,那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了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
这是我常常犯的错误。天天收拾房间,却总也收拾不出样子。早几年,三口之家住在80平的两室一厅,怪罪于房间小。后来搬到130平,依然地方不够用。如今想来,还是留的太多。
5、断舍离与一般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是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过程,了解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在收拾家实操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多扔点东西,空间留大点,家自然就干净了。远比归纳整理要彻底的多。
6、断舍离是以不断的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变动流转的状态。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涌进来,却只进不出的水池里,这样下去的话,水池里恐怕早已混浊不堪,满是淤泥了吧。我们就像鲶鱼一样,生活在淤泥的环境中动弹不得。可是为什么我们察觉不到这些呢?因为只要静止不动,淤泥就会一点一点下沉,这样一来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最上层的水一定是清澈的,如果单纯只是关注最上层的水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察觉不到自己已经陷进淤泥里了,可我们却会觉得莫名疲惫,没有精神。原因很简单,那些藏在清澈水下面的淤泥越死死困住了我们,让我们无法动弹。
人年龄越大,新陈代谢的越慢。如何促进新陈代谢?断舍离提供了好方法,我们可以由外而内,先做环境瘦身,再进行身体和心灵的清理。当我们与环境理清了,也就从淤泥里自救成功了。
7、断舍离让我们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的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假设我们生活在河流的中游,这里有许多过去曾经使用过,但现在不会再使用的东西,我们应该想的并不是这些东西以后还可能用得着,所以应该把它留下来,而是要想这些东西能顺利的顺流而下,送到下游,那些真正需要这些东西的人那里就太好了。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不同而变得无用或者有用,比如矿泉水水装在瓶子里我们觉得它好喝,但是要是装在夜壶里呢?本质上来说,它没有任何变化,但你绝对不会想要喝它。
当你“舍不得”,觉得“可惜”时,不妨多读几遍上面的话。流动的水才充满生机,物品也一样,你的搁置不是爱护而是对彼此的禁锢,放手才是对人与物的尊重。
8、扔不掉东西的三种人:一逃避现实,二执着于过去,三担忧未来。
简而言之扔不掉东西的人,永远不能活在当下。也就是说,缺乏了正念。所谓正念就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来自《正念的奇迹》)只有保持正念才能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重新组建自我。
9、破烂可以分为三类:一不用的东西,二还在用的东西,三充满回忆的东西。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它们就好比是会念咒的束缚人的淤泥;还在用的东西则像是混乱的淤泥,就是心里明明不喜欢,但还在勉强自己使用,过程中你并不会感到快乐;充满怀念的东西,本身就会发出强大的气场。无论开始有多美好的回忆,随着时间流逝一切也会发生变化,就好比再美味的食品隔久了也会变味一样。
看完这一段,我开始考虑自己存放了十几年的日记本,是不是该扔了?本想老了翻翻,追忆一下青春的……也许,等我真的可以毫不犹豫的扔掉那些日记时,断舍离的境界也就达到了。
10、让房间乱七八糟,把屋子里搞得一团,粗暴的乱堆东西,相当于赋予自己否定与自卑的能量,把房间搞得脏兮兮的人也一样,多数都有自我惩罚的倾向。
把这段话指给女儿看,她只是点了点头,根本没有进心里去。我打算把它打印出来,粘在她的案头,提醒她时刻保持清洁。
11、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要收拾房间必须留出大块的时间才行,但《断舍离》的观点恰恰与之相反,根据此时此刻能挤出来的时间来计算场所,因此就算再忙也可以从今天开始断舍离。碍事的东西都在家里,会造成潜意识的堵塞,因而每拿掉一样东西,潜意识的堵塞也就被清走一个,这在一开始或许只是敲开一个细微的小洞,而在这样的过程里你会觉的不仅仅是看不见的世界,就连看得见的世界也跑来支援自己。
如今在培养一个微习惯,就是每天出门都要扔掉一样不用的东西。如果哪天回家拎回来一样东西,下次出门时,就一定要扔掉两样东西。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家清爽了不少,人也从一种绷紧的状态松弛下来。
12、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但是在扔东西时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要大声的说出来,光在心里叨叨不行。
以前觉的仪式是一件可笑而浪费时间的事情,最近一段时间有所转变,“仪式感”可以激发我们内在的情感。很多事不是依靠理智就可以搞定,但是如果其中加入一些情感,事情就不会是硬的,而会变的柔软。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柔弱胜刚强”。所以,当你在一件事上僵持时,不妨试试用“仪式”表达出来。
13、《断舍离》“七、五、一”法则:“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七成,因为剩下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看得见的空间”放的数量是五成,这是从美观让来讲的。接下来就是一些装饰性的东西,“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
如果用这个标准,我在扔东西这条路上,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二读《断舍离》最大的收获在于明白,四十岁后自己该如何为生活做减法,明白该怎样从淤泥里把自己捞出来,明白怎样做到“活在当下”,明白走向自在与自如的境界必须先过“断”与“舍”的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