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6年,像如今高考一样万众瞩目的大明王朝全国会试结束,王阳明又一次落榜了,关键在于他早已不是籍籍无名之辈,当朝大员、前状元王华之子,少聪颖,有天才之资,自然被无数人寄予厚望,而且三年前他已参加过一次这样的考试,那次落第后,许多人就很意外,京城里父亲的同僚、一些达官贵人都去安慰他,出现的还有内阁大学士李东阳。
出身高门本身就意味着极大的压力,在尤重传承的时代更是生来就背负着家族的光耀重担,我们如今还能从正史中了解到阳明先生很多少时故事,如稚子之龄就不屑于父亲的登科及第状元荣耀,而是“成圣贤”,还随祖父在饮宴中当众作诗,这本身就反应出他不俗的出身,就这不屑于“状元”要成圣贤的状元之子,在考前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按照人自然的情绪,一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李东阳就试图为其缓解压力,他对王阳明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做来科状元赋。”岂料王阳明平静无波提笔作赋一气呵成,颇有当初王勃当仁不让作《滕王阁序》技惊四座的风彩,以至在座的当朝诸位大佬连连惊叹:“天才!天才!”相当于副国级大佬之子,被中央常委一致赞赏。
就这么一个天才,第二次考试又失败了,如果是你我,什么样的心理才是正常的反应?沮丧?压力山大?无颜见人?如芒在背?这是我们普通人最应该的反应,所以当时跟王阳明同舍的一位考生也落第,羞愧难当、恨不得逃离全世界,同样落第的王阳明风轻云淡,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508年春天,他在抗议刘瑾的斗争中被贬,期间还被追杀,假装跳水避开大难,后来到达当时的莽荒之地龙场,条件艰苦到什么程度,阳明先生的仆从受不了打击崩溃躺倒,先生还得照顾自己的仆从,就这么苦中修行,在龙场的三年里,阳明先生对苦苦追寻的大道又有了新的体悟。历经起伏、荣辱、磨砺,他对得失宠辱都可以超脱了,但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在困难的生活中,经常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519年明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江西的宁王朱辰濠叛乱,得到消息的王阳明未及报告朝廷,果断地起兵平叛,事后,王阳明有大功而见嫉,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差一点被诬告谋反杀头。
“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