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跟我妈就婚恋观念讨论了一番。居然通过说说说,形成了自己之前都没捋过的理论架构。
- 一个是,家庭结构根本上的不对等,就是婚恋市场衡量基准失衡的结果。人话就是,为什么女性在争取不被男人在家养着、全职带小孩上,缺乏筹码?
本来,平衡状态下,女性可以跟男性博弈,得到分担家庭任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双方都满意的点。但是男性可以说,房子车子婚前都要我买,你现在整什么幺蛾子,利益要倾向于我这边,最好就是你100%丧偶式育儿(略夸张的词),我养你们。
这样一来男性掌握主动权,持续得到社会地位和涉外成长机会,越来越有魅力,越来越富有资源,“四十一枝花”,对内则自带威权,因为名义上“他养活着家”。到这边的论述大家都熟悉。
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女性没有办法在婚恋初期抗争而只能选择这个男人?为什么男人默认需要主动担负车房等主要开支,并有一个相对稳定高薪有前途的工作?
2.(承接上一问题评论遗留问题)女性无力和男性抗争而必须选择与该男性结婚的原因是:【因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压力“哎呀你都30岁的老女人了还挑什么挑赶紧嫁了吧”,导致女性被广泛催婚,被迫拉低自己的筹码,无法继续自由观望。】
【最重要的是,这是普遍的,意味着即便有大量女性不满意婚姻结构而有意向观望,也因为父母亲戚和社会压力,大量低头,无法自主从容选择。这导致实际婚恋市场上的供给在强力下趋向年轻(低于30),男性选择变宽,女性议价筹码缩水】
换句话说就是,仅有少量女性坚持观望,使她们失去优势。拒绝议价的男性在选择时,完全可以说“哎你拽什么,其她比你年轻的小姑娘还都同意呢(因为赶着30岁前结婚),遂议价过程流产。该部分少量女性谈判优势几乎为零。
那如果大量女性可以自主无压力地作出结婚时机的选择呢?这意味着男性不得不重回谈判桌上,作出一定让步(同意女性不必全职或承担不合理比例的育儿等家庭劳务、牺牲工作/个人时间)因为市场上抱持这样想法的女性数量可观,具有更高的集体议价权。
3.根据问题2的讨论结果,好像这里都是女性处于弱势。其实并不尽然。现在许多男性也叫苦不迭,必须要婚前自备婚房、车子等资产,才能作为婚恋市场上的敲门砖,因为一众人都说“没车房结什么婚,先去拼命挣钱再说吧”。沉重的经济压力压在男性肩头,以及隐隐约约未来养活一家老小的所有重担。
所以也难怪在婚恋早期男性倾向于掌握更多主动:毕竟家庭资产都是我辛苦挣来的,家也是我要养,妻子为什么不能少折腾一点,在家把我照顾不到的地方照顾好?!
那么回过头来,假如在婚恋选择之前,男性被告知女方愿意主动承担相当部分车房的购买费用呢?而且未来还要为养家主动提供收入呢?男性会不愿意吗?(排除社会刻板印象的压力单纯从经济上考量)答案大概率不会,谁都不希望压力过大把自己压榨光。
那么这个承担资产购置费用和补充家庭收入,不就是女性婚后依旧工作时的情况吗?如此一来,女性便有议价权,和丈夫按适宜比例共同分担家庭育儿等劳务和支出压力,享有相近的家庭地位。所以这个分工结构男性并非不可以接受,而是前后出了问题。
(承接问题3)这个先后问题的症结在于,婚恋的中介环节:钻了婚姻两方沟通匹配不畅的漏洞,对两边大肆“上下其手”。(此处也cue一下如何更有效匹配待填)中介环节由婚恋交友机构和以父母为人肉靠背的社会隐形力量共同构成。是他们助长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时差和数量差别。
这个中间环节一边威胁女性“30岁再不结婚你就只有穷丑离异糟老头子要你了”,挤压女性使用群体观望来提升议价权的空间,迫使她们降价提前进入市场;另一边,恐吓男性“没房没车就没老婆,先挤干手段凭自己单方面买到了再来吧,不然想都别想。”
其实中间还有大把的协商空间。有大把的来来回回让男女双方踢皮球,踢来踢去,找到你能减轻婚前财产压力和养家负担,我能继续上班实现个人价值、避免丧偶育儿越老越没风韵和社交圈的黄脸婆、获得更多家庭话语权、得到丈夫心甘情愿的协助分担。
育儿时长你7我3,所以你可以理直气壮工作3,我的工作临界压力也可以缩到7成。或者按其他比例或方式协商。二者是平等的,共同建造公平的家,没有先验的外界强行恐吓的统一参照标准。去tmd。我们都同意了,OK至少放心未来不会到结过婚了才只能被迫按难以接受的标准去让步。
如果不同意呢?OK,好商好量,拜拜下一位。但是双方都知道下一位也会有议价的权利,大家都要在同一片场地上踢皮球。这是一个自由的婚恋市场,此时再抛开感情来看,剩下的再不会是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婚姻关系规定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就是经济关系、财产关系。这些基础问题能和谐地先行解决了,谈感情就少了阻力,少了头疼,少了伤感情的时候。害人的就是这中间的婚姻中介环节,由红娘月老和父母亲友共同组成的协迫军团。他们以为战胜了自己的子女,实际上也糟践了他们,糟践就糟践在让子女不会再为自己个人的情感生活头疼,而是把可能的头疼精力投放在父母身上:仿佛有了催婚,自己的情感问题就可以暂时归结到父母的荒唐无知上去。
相反,如果父母整天云游四海乐享晚年,提早说清不会关心子女的个人问题,绝不在乎。那么不论哪个子女都开始意识到这是件自己的事,就算打算不婚也得自己分析利弊、早做规划。这才是一个3、40岁的成年人该有的尊严和样子。
而这些“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母,也必有可恨之处。可怜在被社会关系网上的其它人推搡,像个木偶。别人不问,他兴许也不忍心把儿女推出去,别人一问,下午就多张罗个相亲。决定儿女婚恋状态的不是他们自己,更不是他们儿女自己,而是这些问的外人。多一个人问,多个相亲,不问,就少一个。令人啼笑皆非。可恨在竟然忘记子女真实的幸福才是重点,而不是生怕自己在同龄人聚会里落单、生怕被一年见一次的亲戚问到子女婚恋后胆战心惊到寝食不安。他们在乎的是自己和儿女的“正常”、有没有来得及“随大溜”,于是把外界多管闲事的压力一路推给子女。可怜又可恨。婚姻是个非常个人的事,个人到甚至不容许他人置喙,更甭提左右了。该结结,该离离,你自己的事情,不可能让所有的别人满意。但首先要让自己满意。如果子女的想法和父母完全一样,或者愿意继续被父母安排,那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一样,并且并不依赖父母生存,那就是个人意识应该睁眼看看的时候。
说到底,一个适婚年龄的公民,已经是个高度成熟且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不是任何人的附庸。实际上有无可置疑的理由选择拒绝别人的干涉。如果你的父母想要深度影响你什么,那应该有自知之明在你18岁以前完成。
如果不能,那么只能是朋友间善意的交流。你会同意让你的朋友用既定的模版不管三七二十一往你身上套、并宣称有充足的道德高地来绑架你吗?那你为什么不unfriend你的这个朋友呢?即便是你的父母。他也不过就也是一个个体罢了。
父母如果选择拿上下级的从属关系来绑架子女,那么子女完全也可以unfriend父母,而只维持基本的家庭纽带。因为人人平等,没有人格上的从属关系。
另一方面,子女也有义务承担起创造令自己满意的情感生活的义务,而不是指望别人来替你操心、帮你解决,除非你自觉是一只木偶。
结语:人与人的一切交互都是权力的予夺、空间地盘的试探、真假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合作与竞争带来的利益的分析。论谁都是在其间想办法如何提高生存几率与幸福程度。这是与任何人打交道时候都要一直面临的问题,从生到亡,逃不掉的。所以就不要逃避。
我有时候就想,我现在有没有被什么绑架了、奴役了?也许我会选择继续被绑架、被奴役,但我至少得意识到这一点,以免它不再是我的选择、不再能被我掌控。
回过头来看,我在24拥有的资源、前景,乃至预计直到30岁拥有的,放在这个世界上人为定义的市场里(不一定是恋爱市场),是什么样子?好像不是很乐观,那我的选择范围恐怕就小了,毕竟相当一部分我要依靠外界生存,这要打交道的部分就要被外界按外界的标准衡量、审视、评估,最后施以不同的对待标准。
---作于二零一零年三月四日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