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今天回访家长的信任和他带来的全新体验。确切地讲,他能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在不到一个月实现了和孩子关系的巨大转变,真的很令人佩服。随着交谈的深入,我们发现虽然他的态度平和了,和孩子的沟通也比以前顺畅,但隐隐还是感觉哪里不对。
“……我和他商量再做一份试卷,查漏补缺。他有点不愿意,说他想再玩一会儿再学习。我说:‘你刚不是说过玩一会儿就开始学习吗?’他听了有点不好意思,自己挑了一份试卷,做完了后拿给我看。我看着书写比以前略有进步,挺高兴,接着和他商量再选报个兴趣班,他这次没有抵触,同意了。下午五点半,我约他去游泳。他不大愿意去,我和他说好听的:‘你就当陪爸爸去玩吧。’他经不起我的劝说就答应了……”
“如果您是孩子,整天面对这样的生活,您会是什么感觉?”
“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不过现在大家都压力这么大,不好好学习怎么能行呢?他这个时候,需要趁着假期赶紧追上去。”
“您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
“他就是想玩…”
“您刚刚说到压力大,有没有想过孩子的压力也很大,玩也许是缓解压力的手段,另外您有没有感觉到,在您的耐心教导里,孩子已经失去自由了?”
……
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注意到暴力沟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越来越多的父母,把过去的强迫孩子变成了讲道理的方式。可是实践也一再证明,即使道理讲得再耐心,态度再温和,性质不变,也还是强迫,不过是变成了说服这种“软强迫”。试想我们和周围人相处,任何两个人,只要互相企图说服对方,就会有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一个成为有理者,一个成为无理者)。当然也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甚至口服心不服。总之,有说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而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恰恰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比如:孩子想吃巧克力,父母首先要理解这种需要,也肯定孩子有满足这种需要的权利,父母甚至可以表达自己也喜欢吃巧克力(如果确实如此的话),这就是沟通。有了这样的沟通作基础,再商量什么时候吃巧克力比较恰当,就可能通过商量解决问题,就容易达成共识。如果父母没有沟通只是说服孩子“巧克力对牙齿不好,吃多了流鼻血……”说得再动听,也还是导致孩子的挫折感,而挫折感的积累,必然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