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为的概念
“无为之术”概念有三,一曰“无为”,二曰“为无为”,三曰“无为而无不为”。楚简“无为”写作“亡为”,内涵不变。一是对“为”的否定,二是对对“无为”的肯定及对“为”的否定。三是对“无为”的肯定及对“为”的双重否定。三者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因果。
“无为之术”概念同时还包含着多个哲学概念,我们不妨用数学中集合与元素的方法来进行整理。首先给定一个集合叫“无为集合”,其中包含“不争、无执、知足”等元素,再对各项元素分而论之。
二、无为的逻辑
“无为”是对“为”的否定。因为“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所以“圣人居无为之事”,对”无为“进行了肯定。肯定“无为”的目的是要“无败、无失”,转换成肯定句就是“功遂”、“善果”、“成事遂功”。为了能实现这个目的“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能为”,在充分肯定“无为”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了。
“无执”的逻辑,因为“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以现实的例子说明“执之者失之”的道理,所以“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以到达“无执故无失”的目的,并且引述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道理。
“不争”的逻辑,是用了两个现实中的例子来寓意其道理,“江海所以爲百谷王,以其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百谷王”与“圣人”的例子均是遵循了“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知足”的逻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思考“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持与亡孰病?”阐述“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的道理,令人自己思考“知足”自行判断“知止”。“罪莫重乎贪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通过反面例子来说明“不知足、不知止”的危害,阐述“知足之爲足,此恒足矣”的道理,通过做到“知足以静”到达“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目的。“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无为”的本质是通过否定一种做法,推崇另外一种做法,并不是消极避世不求作为。得从“辅万物之自然”说起,“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通过“万物”的这些现象,生发了“爲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的“无为”智慧,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纍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实中而来的智慧应用于做事之中表现为“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在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开始谋划,在国家还没有昏乱之前就开始治理。在事情还小的时候就已经处理了,在事情还很容易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这就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
三、无为的原则
“无为”的逻辑是遵循“万物”之道理,辅助”万物“之自然。无为的目的对人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做事来说是“事遂功成”,对于治理国家而言是“深根固柢之法,长生久视之道”。那幺遵循道理,达成目的,需要坚守那些原则?
1、爲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2、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3、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
4、临事之纪,慎终如始。
5、成而弗居,功遂身退。
这里面缺少一个环节,就是天下已经大乱了怎幺治?小事已经发展大了,易事已经积攒的难了,怎幺搞?“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已经“不道”了怎幺办?(总结不全,容后再补)
四、无为的应用
1、无为之于侯王治国: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之法,长生久视之道也。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乏物滋彰,盗贼多有。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三言以爲使不足,或令之有呼属:视素抱朴,少私寡欲。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爲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老子对侯王的期望
道恒无爲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
道始无名,善始善成。
道恒无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2、无为之于大夫辅君主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3、无为之于君子用兵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故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人衆,则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居之。
4、无为之于善者为事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
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爲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涣乎其如释,混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5、无为之于不言之教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圣人知“知其然”,所以“行不言之教”。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不言之教”,如上“无为”之逻辑,并非以之言相告应当如何,而是以列举实例来寓意其道理,以问句引发其思考,以讨论的方式去阐述道理。道理不是知识,通过语言传播,比如有所曲折,你接受到的内容,未必是我的中本义。不如启发思考,让你自己体悟其中道理。
简文参考李零校定本
2018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