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小学生,或者是初中生,如果有人问你:“喜欢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毫不夸张,十有八九的答案是——不喜欢。
曾经的我也是这个回答。
今天有一个老师提到的问题是:“鲁迅的文学地位被高估了吗?”
我的回答是,没有。鲁迅先生除了耳熟能详的民族魂和文学斗士,或者中国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领袖人物这类的结论性的地位总结之外可以说是一个文学的全才,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甚至翻译等等都是天才,连书法、设计也如此。他的文字一针见血,他的思想先进而热烈,他是中国文学一座难以超越的丰碑。但现在好像很多人无法理解鲁迅先生的地位和意义,不过我想这更多是基于不了解。因为现在没有当年的时代背景,可能无法真切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悲愤和无奈,无法深入理解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
之前的我也对这个问题产生过疑问,为什么鲁迅会一直在神坛之上,反而我没有感受到喜欢呢?当时的我不太喜欢鲁迅,因为他常驻教科书,相似的讲解相似的答案,可能会感觉到厌烦;也因为我主观上潜意识里拒绝这样真实而“黑暗”的作品。总之,当时的我对此不感兴趣。但是之后发生的一个比较戏剧化的事让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中学的时候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语文日记的展示活动(这个日记准确来说是摘抄+日记,有的日记甚至是没有的),因为我潜意识里认为大家和我是一样的,既然被选进来那么应该都是日记的部分也就是自己的创作多一点的。然后我带着这种想法看到了一首诗,我虽然不太记得当时我有什么思考,但是我仍然记得我当时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文字的冲击力!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这该是多高的水平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啊!还在持续震惊中,我目光马上看到了这一行字“——《野草》鲁迅”,这原来是摘抄的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啊!然后一句话差点脱口而出,怪不得会这样呢!从那次以后,我可能依然没有很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但是我真切的知道了鲁迅文字的力量,并且真正从心底尊重他和他的作品。哪怕这个问题问当时的我,我也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并没有,这只是对他最准确的描述罢了。
可能受《觉醒年代》的影响,也可能是自身理解能力的提升,我现在好像明白的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有这样的地位,他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而广大。于是我又反问自己,为什么年少无知的你会对鲁迅产生不喜欢的情绪呢?
我想一方面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沉郁悲愤的力量和难以消解沉重感,这种感受让我产生抗拒的心理,下意识的想拒绝这份难以承受的沉重。可是这不是恰恰说明了鲁迅先生文字力量之强大。另一方面是,被奉为经典的作品会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不同阶段的教材和考试中,而已一定会让它有一个“固定/标准答案”,这让我无法对其产生任何兴趣,所以主观上一直在回避和忽视鲁迅先生的作品。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感受。这两种先入为主的认识让我不会主动了解任何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是先生本人。
对此,只能说很遗憾也很抱歉,误解了鲁迅先生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