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假期这几天朋友圈有篇热文,题目是《摩拜创始人套现 15 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作为创业者,我看到文章的第一反应是:这账算得不太对。
但文章接下来反复抛出的观点,更让我感到不安:
“一切都变化的太快。如果不及时做出反应,你就可能被同龄人打倒在地。"
“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缓慢成长,也是一种退步。”
“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
打倒、缓慢成长、退步、抛弃……都是很有冲击力的词语,如今也总是出现在我们视野里。
比如这些:
别人都在创业身价千万,你却还在老家拿着体制内工资,你马上要被时代淘汰;
你在大城市辛辛苦苦攒了首付,结果本地土豪手上 5 套房,你的人生一下子完败;
再比如,按照文章里的说法,30 岁如果小腹有了赘肉,也足以感到羞辱。
好像无论怎么活,都活得还不够数。焦虑感时时刻刻,控制不住。
二
这类焦虑的确很难避免。
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说的就是当代生活里,“暴击时刻”无处不在:
以为同租的室友和自己一样穷,结果人家突然买了房;
想和邻桌同事一道基层做起,结果人家有个富亲戚;
当年睡你寝室上铺的狐朋狗友,五年后说公司就要 B 轮融资……
这些时刻,会让人突然间意识到:原来我和他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
偶尔,这种暴击时刻会点醒一些在浑浑噩噩状态中的人。有人把它转化成追赶的动力,决心让自己更努力,更好。
但大多数时候,这种比较毫无意义。有不少人,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我过得不好,我做得不够,我离成功太远的焦虑里。
三
如果这些暴击只发生在个人生活里,并不会有那么大负面影响。
可惜“告诉你你的生活有多糟”,正在变成越来越流行的生意。
它的基本运作模式是:挟持嫉妒这个古老情绪,无中生有制造出一些本不值得焦虑的事项。
有些可能只是些笑谈:
——还没有哪只包包,你的人生不完整;夏天快到了还没马甲线,那没法出去见人;95 后都快二婚了,你怎么还是母胎单身?
但更多时候,他们出手非常凶狠:
一类和钱有关:“年薪百万刚脱贫”、“2.9亿才算财务自由”……让人觉得自己无论赚多少,都只能是赤贫阶级。
还有一类,让你进一步觉得自己人生无望:
比如那篇文章里有一句说:“一切都变化的太快。如果不及时做出反应,你就可能被同龄人打倒在地。"
——你本来好好过着你的日子,却突然因为别人的成功而失败了。
焦虑是先天存在的情绪。但太多具体的焦虑由头,却是被后天告知的。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就是一个被硬生生制造出来的焦虑事项。
这种论调在逻辑上最站不住脚的地方是:把人生视为一场盲目的你死我活的竞争。
好像不碾压所有人,日子就不值得过。
而你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比如做一份安稳诚实的工作、打理自己的爱好、有一群愿意在一起浪费时间的朋友——相比之下显得平庸、无能、渺小、不值一提。
四
不可否认的是,比较带来的失落真实存在,尤其当你面临:想要的东西差不多,但同龄人就是比你走得更快时。
读者思淼和我说过一件事:她和最好的闺蜜都是美术专业,两人毕业后在同一家公司做设计。
两人有共同的梦想,开一家教小朋友画画的教学机构。
大学期间,两人还会经常讨论一起攒钱,5 年后一起开公司的计划。
结果两人来北京上班才三个月,因为一次摩擦,闺蜜突然就辞职了。
没过两个月闺蜜和她说,她要回家开公司了。
思淼很奇怪,她哪里这么快融到的钱?后来才知道 50 万创始资金是姨妈给的,当地一家美术馆也是闺蜜家的资产。
思淼说,刚知道的时候是挺崩溃的。
“但过了几星期,慢慢接受人生而有阶的事实,反而找回了内心的秩序和前进的动力。”
有人天生赢在起跑线上,这件事不必回避。
但我们常有一种错觉:如果一件事情对我们很重要,那就总得担心自己还“不够好”。
这给了焦虑趁虚而入的机会:好像拿不到第一名,争不过同龄人,这件事就不值得做了一样。
五
事实上,我想说的是,同龄人就应该互相抛弃。
不要觉得在一线城市有房子才算成功,就去花时间追求房子;年薪百万才叫优秀,自己就低人一等。
你变成了成功人士,那很好,但那不是我想要的。——与“了解同龄人跑到哪一步了”相比,“找到自己的目标”才是你该花时间和心思做的事。
你不需要和所有成功人士为伍。你们只是同龄人,不是同路人。
类似于“他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的观点,看上去励志,其实是在扰乱你的人生判断。
别总是被带着跑。
你活着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里更好的自己。
读后思考:
你准备好抛弃同龄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