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心得(一)
文/李现风
本周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即第1--60页。
本周所读的内容是序和前四章,分别是:序、为什么要补上写作这门课;第一章:写作启动专业成长;第二章、写教案;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后记;第四章、写上学记。读这五部分的内容,使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感触一:漂浮和沉淀。本次我是第二遍读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一遍读的时候是去年和河南网研社一起研读的。但当最后网研社在年会举行“烹茗煮书”活动的时候,听同行们对书的解读以及读书后的感受后,自己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对于读书的漂浮感很严重,还尚需要静下心来沉淀自己,随后又有幸聆听了作者吴松超老师的解读,才知道自己的认识非常的肤浅。今年有幸在张爱敏老师的工作室里,再次阅读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并且又非常荣幸和铜仁的几个小伙伴们一起阅读,所以,本次读的相对来说,已尽量沉淀下来用心读书,可能对于“煮书”还需继续加油,希望自己在读书的道路上和小伙伴们携手并进,共同加油。
感触二:写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吴松超老师说:写作,是教师改变教育生活方式、走向成长之路的重要标志,是开始思考与行动的反映;写作,让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为清晰、具体;写作,让我们的经验可言说、理论化、有提升。那些中小学名师,无论是闫学、管建刚,还是华应龙,万玮、王木春、钟杰,等等,他们有读书写作的兴趣爱好,通过自己的努力,补上了写作这一课。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与研究教育问题的习惯,让经验理性化,对教育的理解更为深刻、清晰,是更珍贵的收获。
吴老师的这些话我感触颇深,自己一直误解地认为自己是数学老师写不出来,但自从去年开始写作之后,自己感觉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之中,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育的反思开始清晰了,再加上张老师的团队不断地对我做出的鼓励,不定时的在工作室的公众号采纳我的教育叙事,在采纳的过程中也让我产生了一定的思考,每一个小故事的背后一定有可以挖掘的教育理念,这才是或故事或叙事存在的价值。自己认为可能是开始走上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方式道路上了吧!写作这一节课必须补上,不给自己的教育生活留下遗憾。
感触三:用心地写。吴老师谈于漪老师的“一课三备”,怎么写好教材解读文章,教案按照价值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写教后记的四点,写观后记所关注的点不同写出的观后记不同等等,多个方面告诉我们,无论写哪一方面,都要用心地写。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就错误地认为写教材解读的文章没有用处,所以就跳了过去这一章,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好幼稚,只有写好教材解读,才能深挖教材的本质,才能领略大纲的要求,也才能更好地上出高质量的课堂。自己以前在评课的时候还尽量避免“如果我来上这一节课…”,这样的语言出现在评课上,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够谦虚,本周的读书才让我明白。那就是观后记要涉及的内容,所以读书启发智慧是有道理的。
吴老师说:“有智慧的老师,不会漠视写作。”今天我想在这里补上一句:“有智慧的老师,不会漠视写作;有情怀的教师,更不会漠视读书。”让我们在读书的道路上学习前辈们优秀的经验,和理性的做法;让我们用写作来促进自己研究、反思,慢慢踏上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