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守衡再三请阳明先生开示。
说:“做学问工夫有深有浅,开始时如果没有刻意着重去做好善去恶的练习,又怎么能做到好善去恶的行为呢?这刻意地去觉知善恶工夫就是诚意。同时,如果不知道心的本体是“原无一物”,一直刻意的去觉知善恶,就又着了相。就不是心本体的开阔公正了。《尚书》中说,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心就不会刻意的辨识应该好什么,应该恶什么,会自然而然地反应,这才是心的本体。
当人有愤怒、怨恨、偏好、喜好的时候,心就不正。若要心正,就是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就像空的镜子直接如实呈现、平衡的秤一样敏感,如有偏差立刻觉知。这就是未发之中。
这里关于工夫的深浅,可以用学车来比喻。在开始学车时,教练会告知开车的原理,身体动作,然后开始单一动作练习,每个单一动作练习熟练,就可以连续起来。在所有的技能技巧中,练习踩离合是基本功,这像心的觉知力,速度有快有慢,快慢要恰到好处。开始练习时,会觉得种种不对,不顺畅,只要找对点位,根据标准,日复一日的重复正确,就会学会开车。
在学会开车后,你不会刻意得说现在要踩离合、现在要刹车、现在要左转防线盘,现在要右转方向盘。根据你所见实际路况,身子会自动反应,一系列动作下来,自动、流畅、自然,这是身体的记忆。神经学领域研究,当你不断重复某些反应时,神经细胞会记忆并且储存在大脑皮能,在遇到相同情况时,就会自动启动,并带动身体动作、语言、想法等一系列反应。
心的修炼同样如此,训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工夫,在面对家庭、工作、学习所有一切内在或外在的事情时,做出最恰当的反应,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行为,这就是修行工夫。这工夫和车技一样有深有浅,各个人有不同的境界和程度,这就看人的天性和禀赋、和后天努力了。
引申到学习上,如果能够快速掌握知识,并且记忆非常深刻,这都是有规律的。学习时,全面的用身体来学习,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读,手上写,顺便闻一闻书香,脑海里呈现画面,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整体调动,这种学习就会有非常深刻的记忆。这种学习模式称为沉浸式学习,进入到潜意识中。当你需要的时候,就会自动触发,为你所用。
再说回来,是不是我们生命中或者是是性格中的某些缺陷,也是曾经的这种不当的行为或者是事件重复造成的印记呢?比如说当自己被委屈了之后的情绪化,比如当与别人有冲突时的退让逃避,比如别人一是不能自己达成一致时的暴跳如雷,甚至别人没有达到自己期望时的愤怒。这些情况的造成,应该也与这个反应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