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套用韩寒《后会无期》电影海报的标语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今早的事做一次反思。
今天的我,在电话里对女儿大吼了,这场景与对儿子道歉的陈小春几乎无异:小小春的儿子因为喜欢上了村长的喇叭,沉迷喊麦无法自拔,陈小春他认为儿子会打扰其他人讲话,严厉地批评了他。而我,因为女儿忘记了“五水共治”的签名纸,也严厉的在电话里责备了她。
当我从先前的情绪中走出,再来回观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我想把它写下来,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这件事当中,我的感受。
一、感受
感受一:担心
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同一个陌生电话的两个未接来电,和一个从未接受过的短信“ ***同学家长,您好,您的孩子在8点18分安全到校,请放心!”我的第一反应是,女儿发生了什么事?学校8点就上课了,为什么孩子在8点18分才到校?女儿三年级了,至今没有收到过类似的短信,而且同一时间,又有一个陌生的电话,我的焦虑面积到达极限。后来,女儿告诉我,她是用学校的公共电话打来的,这个短信可能是打完电话后的自动回复。
感受二:生气
过了一小会,手机响起,是女儿班主任打来的,我预感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当听到电话那头是女儿的声音时,我刚才紧绷的弦松了下来,确认女儿安全到校了。女儿告诉我,她忘记把文件夹带到学校了,里面有“五水共治”的签名单。听到这里,我的担心完全转化成了“愤怒”,那个喊着要倾听孩子的妈妈,马上变成了一个“暴跳的狮子”,我开始对孩子大吼“昨天,我打电话给你,你告诉我文件夹已经准备好了,今天怎么就忘记了呢”,“我和你说过,老师发短信过来,告知今天一定要带到学校,你怎么就忘记了呢”,“妈妈今天有一天的课,我没有办法给你送过来”,在女儿战战兢兢地告诉我说,刚才是她用公用电话打来的时候,我非但没有“共情”孩子的担心,反而冷冷地说道“老师如果真的要批评,那妈妈也没有办法”……我一气之下说了一大通,当我打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才发现,这都是些什么屁话啊,后文继续自省!
感受三:焦虑
挂下电话之后,我在“送”还是不“送”中纠结着。“送”就意味着没有办法让孩子学会“承担这次马虎带来的后果”,“不送”就意味着因为女儿的这张单子,而影响到整个班级,会给老师工作开展带来麻烦,当然,女儿肯定也会遭到老师严厉的批判。事实上,后来我才慢慢梳理出,如果“送”还意味着,我需要一天四节课之外,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在送这张纸的路上,这完全在我今天的计划之外,这让我感到重重的失控感。
结果,我还是送了,此刻的“送”不是出于自由选择,而是被迫无奈。
然后,我又有了新的感受。
二、感受的感受
1、对感受二“生气”的感受之“无力感”
为什么我会生气,因为,情绪中的我觉得“女儿没有把昨天我的话放在心上”,情绪中的我“感觉到在女儿面前没有威信”,“我的话在女儿面前没有力量”,所以我需要证明“女儿没有听我的话所以你今天倒霉了”来再次证明“我的话是对的”,我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自动化的处理方式,对女儿进行了责备,试图证明我的价值感。
2、对感受二“生气”的感受之“担心”
对于为什么会生气,除了“无力感”,还有一层是“担心”,我担心孩子会因为没有带签好名字的纸,而遭受老师的批评,担心老师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责备孩子。所以选择了与我真实意图相反的话“让老师批评去吧”来表达我真实感受的“担心”。
3、对感受二“生气”的感受之“愤怒”
我的潜意识告诉我(在情绪平复下来之后我才发觉),我对教育系统让孩子填写“五水共治”是感到厌恶的,提倡环保从我做起没有错,但是签了名字的纸就能说明我们了解“共治”了吗,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所以,情绪之下,我开始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从而迸发出了愤怒。
与此同时,对感受“愤怒”的感受之“后悔”,在“愤怒”之余,我的感受里又夹杂着“后悔”,我一边“责备孩子的不自律”,一边“责备自己的糟糕态度”,然后以“愤怒”的方式掩饰了我的“后悔”。
4、对感受三“焦虑”的感受之“期待”
对自己的期待:
今天我的工作安排的比较满,女儿的意外的来电扰乱了我一天的计划,我按计划开展我的工作,我希望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对孩子的期待:
孩子可以不再这么马虎,能够比较好的照顾好自己。
对教育环境的期待:
我希望学校可以对低段的孩子更宽松一点,至少在“五水共治”上可以实质大于形式,而不仅仅是一张纸。
当我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内心的脆弱,我便多了一份对孩子的宽容和接纳,我发现,原来,同样的事,我还可以这样做。
一、积极共情
出于情绪中的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女儿用“公用电话”打给我,事实上她是处在“害怕”中,她已经觉得自己错了,可能会遭到老师的责备。然后她选择了打电话给妈妈,可她却没有料到,她的妈妈,当时连自己的情绪都没有处理,处在情绪中的妈妈只关注到了自己的担心,却忽视了女儿的担心。所以没有办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对孩子积极的共情。如果这样的责备过多的发生,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不被爱的恐惧:我没有某件东西重要;以及一种我不够好的愧疚。
作为父母,可以善意地提醒她,可以引导她,而不是宣泄情绪于她了,让孩子背负我们的情绪。如果可以“倒带”,我会尝试着这样和女儿说:
妈妈知道你很着急,同时,妈妈也很担心,但是有些事需要你自己处理;或者“妈妈知道你很着急,同时,妈妈也很担心,你现在需要妈妈做些什么才能帮助到你?”因为
妈妈的宽容、信任与接纳,终将沉淀为孩子理解人生的底色,由此,她也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或者她不用再战战兢兢于为是否会犯错被惩罚,而是能更自如地挥洒生命力的半径,在人生旅途上去画出自己更自由更广阔的人生画卷了。
二、降低期待
局限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会不由得复制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化的教育方式。比如某些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被严厉对待,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非常严厉地对待孩子;比如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压抑,那么他们很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羁,所以乖乖女爱上坏坏男的剧情一遍遍在上演。
我在育儿的过程中,也不止一次地警醒意识到:“这是我对自己童年的情结,有可能时时刻刻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尽管这是种后知后觉,但它还是让我处于了一种察觉状态,避免类似状态过于频繁地出现。
所以,我对女儿的期待,事实上只是对自己的期待的投射。我对自己的期待,是没有完全疗愈的童年的创伤的外显。
因为接通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也对自己童年的行为释然了,那个停留在岁月深处的小女孩,此时此刻,也得到了我深深的拥抱和认同。
三、选择意味着放弃
朋友告诉我,选择意味着放弃。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什么都想得到,我既希望可以坚持自己的底线“孩子需要为自己的马虎承担后果”,又希望“孩子能够不被老师批评”,所以,之前的我是不自由的,因为我纠结在“鱼和熊掌”中,因此,一开始“送签名纸”的我感觉“被迫”,我心里不舒服。
但是当我明白,我在“选择”的同时就是“放弃”另一个,两者无法兼顾的时候,我便能做出自由的选择,比如,我可以继续按照自己的安排上课,不去送纸,然后我放弃对孩子的担心,安然对自己说一句“就一张纸嘛,有什么了不起,老师也不至于因为这么点小事就不善待我家娃”。这个时候,我所做出的选择,就是自由意志下的选择,所以,我是自由的,我心情是舒畅的。
四、最好的教育,是母亲情绪平和
此刻,我想起了我的公公。某日早餐,儿子弄翻了碗,满满的一碗粥撒在了地上,而地是公公刚刚拖过的。公公走过来,流露出可惜的神情,俯身下,用抹布把地面擦拭干净,嘴里轻声说道:“可惜了这碗粥”,然后又取来拖把,第二遍擦拭地面。
类似的场景,经常在我们家上演,公公在对待孩子时候的心平气和让我心生佩服。偶尔有一次,我对先生说:“你真幸福。”他不解的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你有一个情绪稳定的爸爸”。先森认同的点点头。公公爱孩子,他既不过于严苛,也不爱至宠溺,这对孩子来说,是最棒的礼物,最坚定的力量。
孩子是一张白纸,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最先看的人是父母,然后才去看别人,他们今后的生活是一张黑白画还是水彩画,完全取决于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引导他将人性品格铸成了一枝什么样的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