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询者画像:IT行业市场销售,拥有3年工作经验;
主要问题:没有激情,有时候很迷茫,又有些焦虑,不满足现状,但又没不知道该怎么办。
霍兰德测评:SIR
我觉得绝大部分的人都有来询者目前的状况,对工作没有激情,有时候又心有不甘,不愿意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在月底的时候会有些焦虑,因为有房贷有信用卡要还款,看看工资卡里的那点儿余额,焦虑感油然而生。熬过这几天的艰难时光,终会迎来工资发放日,就像雨后天晴的太阳,立马笑逐颜开。偶尔也会为那点微薄的工资感慨一下,想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摇头莞尔一笑以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有时也会握起拳头给自己加油:努力努力,加油加油,明天会更好!
这是典型的职业生存期向职业发展期转换过程中的问题。不存在生存问题,想要发展,但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对自己的能力有些担忧,焦虑的根源也大概源于此。
值得欣慰的是来询者有改变的意愿,想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提升,希望能够站在到更高的一个台阶。
“你是否完全胜任你目前的工作,销售压力大吗?”当我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来询者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胜任。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胜任工作的,刚刚开始做销售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做。得亏了领导,教了我很多。也走了不少弯路,但目前来讲还是不错的。虽然任务指标比较高,但基本上都差不多能完成。在公司的销售排行榜上,我也是能够占的上的。压力!现在的人,幼儿园的孩子都有压力,更何况我还要养家糊口呢。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虽然任务能完成,但收入还是不高。有时候感觉到了天花板,再想有发展也比较难,一想到这事儿就有点焦虑。现在的工作都不好做,在哪里都差不多,做销售的没有业绩,一切都是扯淡。”
来询者思路清晰,但对未来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职场人士解决了生存问题后,紧接着就面临发展的问题。想要更高的职位,更多的收入,更多的自由度,更多的尊重和社会地位。
“你还想继续做销售工作吗?”“不做销售又能什么呢?大学毕业之后就干销售了,转技术肯定是不现实的,现在也上年龄了,学不动了。”说到这里的时候,来询者自己笑了。“你刚毕业没几年,连30都不到就觉得自己老了吗?”我也笑了笑。从职场小白到独当一面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老了。老龄化社会大概一方面说的是年龄,一方面说的是心态吧。每个人都老气横秋的说自己年龄大了,学不动了。其实就一个字——懒,不愿意改变。小白有天然的心理压力,要快速适应职场的要求,胜任工作岗位,以某得安身立命之地。从校园走向职场后,迅速扩大自己的舒适区,以适应新的环境,之后便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再也不愿改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原始的基因,尽量减少活动让自己生存下去。虽然现在衣食无忧,但人类却将这个生存本能完完整整的保留在了基因里。
来询者话虽如此,但还是有改变的意愿,否则也不会来找我做咨询了。
“一方面是继续加强销售能力的建设,走深度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就是向销售管理方面发展,走往上发展的道路。”
“继续做销售也可以,但现在就这么个环境,你能力再强,又能如何呢?”一开口就给自己找个理由,客观环境是有诸多限制。不想改变的时候,会找很多借口。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智慧,能够分辨哪些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哪些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力量,改变我们想要改变的,控制我们想要控制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胸怀,抛开我们不能控制的,放弃我们不能改变的。“先从你能做到的地方开始,做到最好!”立足眼前,把握当下,夯实基础。“做一个有责任心、靠谱的、值得信任的人。”“这是做销售的基础,人家都不相信你,怎么会把项目委托给你去做呢?责任心我还是有的,一般客户交代给我的事,我都会给出一个结果的。我觉得我是一个靠谱的、值得相信的人。”“你对你交出的结果能打几分呢?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我想应该是有7分吧。”其实能做到7分也还可以,但是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最好的一次有几分,最差的一次怎么样?”“最好的一次有9分。客户的系统出了问题,我也是拜访客户的时候才知道的。他随口问了一句我们能不能处理,我立马让工程师到场,非常给力的是问题很快就处理了。后来因为这事儿我们合作了一个项目,一致都保持联系呢。”说的时候来询者有点眉飞色舞。“最差的一次应该是0分吧,由于内部协调的问题,导致提交给用户的方案迟了几天。用户非常不满意,项目也泡汤了。”来询者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这也不怪我,那段时间项目太多,大家都加班加点的干活,真的顾不上了。”“那怪我喽……”我笑着说,来询者也笑了。“你说的对,还是重视程度不够。以后要竭尽所能争取都往8分和9分上做。”认知偏差的达克效应是说
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看来询者的样子,应该不存在这种问题吧。
“那你要不要考虑以下从事销售管理的工作呢?”“这个嘛,估计有点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