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培训活动,有两个环节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环节
主讲嘉宾问:你们喜欢做什么?用纸写下来,贴到后面的黑板上。
十分钟后,后面的小黑板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分享。有人写:阅读、做饭、旅游。有人写:运动、写作、沟通、演讲。有人写:舞蹈、绘画、看书、码字。各种各样的回答,但有个人写的最特别。纸上写着:瑜伽、魔方、算命、看小说、玩王者荣耀、遛狗、搭乐高、发呆、自拍、看鬼片、写日志、晒太阳、跑半马、搓麻将等二十几条。
讲师没有对问题设限,任意发挥,写得较少的人基本都是围绕兴趣爱好展开,而那个写的最多的人,才是真正有想象力的回答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
网络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其实,限制我们想象力何止是贫穷。
假如问一个孩子,毛巾可以用来干什么?
他会说:洗脸、洗车、洗脚、洗澡、洗碗、洗手、洗胳膊、洗脖子……也许他还没说完,我们就忍不住打断他,猜他快要说洗屁屁了,这时我们告诉他洗脸、洗脚、洗手、洗胳膊、洗脖子都是一种用途,不要一直重复说。一边我们渴望拥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边我们又不断扼杀它们,依赖着常识。
我们的创意来自哪?
乔布斯说:“所谓创造,其实只不过在串联事物。当你问那些有创意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都会感到些许罪恶感,因为他们并没有创造什么,只不过发现了它们而已。”
那该怎么获得更多的创意呢?
就拿上面孩子的那个例子来说,要想让孩子说得更多,就不需要评论和批评。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提出的任何想法都不要批判,即便自己认为是幼稚的、错误的,甚至是无厘头的言语。只要不批判,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在放松的心境下集中注意力开拓思路。
要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创造力,就不要轻易否认任何人的答案,更不要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上给出“标准答案”。
今天介绍一个5W创意法。5W分别代表着:
Why: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有新的想法?
What:有什么 ?我们能利用什么工具或事物来产生新的想法?
Where:在哪里?如果我们将问题换一个地方,会有什么新的想法?
When:什么时间?如果我们的问题发生在其他时间,我们会有什么想法?
Who:谁?如果是某某某,ta会有什么新的想法?
比如:孩子嚷嚷着无聊,这时他的真正想法是需要玩会平板。要转移他的注意力,需要进行一场思维发散讨论。
Why:我们为什么要有新的想法?因为无聊。那怎样才能不无聊呢?也许有人聊天就不会无聊,那为什么不去找和和(他的小伙伴)玩会。
What:我们能利用什么工具来产生新的想法?和和上次说要搭帐篷玩。
Where:如果我们将问题换一个地方,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如果不去和和家玩,那可以去游泳馆吗?好像是个不错的主义。
When:如果我们的问题发生在其他时间,我们会有什么想法?比如在冬天,我们不能游泳,但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Who:如果是某某某,ta会有什么新的想法?虽然现在不是冬天,假如我是哆啦A梦,就可以在房子里打开任意门去北极看看。
就是利用这样一个个的创意扩散,将会得到很多个转移注意力的方案,小到帐篷,大到北极。
创意的第一原则,绝不批判。
下次介绍第二个环节的创意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