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说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先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注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邓艾民注,此不见于《传习录上》,系晚年对知行合一说的深入阐发。参见《答友人问》:“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知天地之化育,心体原是如此。乾知大始,心体亦原是如此。”(《全书》卷六)
【晦庵】,即朱熹。
【心与理】,陈荣捷注,语见朱子《大学或问》(页六十上)第五《知本知至章》
【义外】,陈荣捷注,《孟子·告子篇》第六上,第四章,告子曰:“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不知义】,陈荣捷注,《孟子·公孙丑篇》第二,第二章云:“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求理于吾心】,邓艾民注,参见《书诸阳卷》:“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天下宁有心外之性?宁有性外之理乎?宁有理外之心乎?外心以求理,此告子义外之说也。理也者,心之条理也。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千变万化,至不可穷竭,而莫非发于吾之一心。”(《全书》卷八)
以下引陈荣捷注。
刘宗周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遗编》卷十一《阳明传信录》卷一,页十一下。)
施邦曜云:“人若真真了得知行合一之说,即如晦翁(朱子)说亦不妨。先生是合而言之,以证本体。晦翁是分而言之,以晓后学。言殊而理则一,在人善看耳。”
三轮执斋云:“朱子亦言具众理而应万事(《大学章句》注经文“明明德”),本心之外,岂亦有物理乎?”
东正纯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此是文成说知行之定本。比之知(是)行之初,行(是)知之成(见第五条)等之言,更亲切透彻。”
但衡今云:“考亭(朱子)于知行重行,阳明于知行重知。重知为偏于行者言,重行为偏于知者言,其所以为教一也。重知不必一,重行未必二。相益则两是,相损则两非。考亭谓‘心虽主于一身,而实发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何尝不是一致而百虑,百虑而一致(《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也?必欲分作两扇门看,则阳明之言行合一,已有二在。特未之深思耳。
笔记
来信说:“真知就是要真行,不行不足以称为真知,这是先儒告诫学者的关键部分,只要能切实躬行就好。如果要说行就是知,恐怕人们要专求本心,却忽略探究事物之理,必然会出现不能明白的地方,这难道就是圣门传授的知行并进方法吗?”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原本不可分离,只是由于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了知行本体,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就是要真行,不行不足以称为真知。就像您信中所说的“知食乃食”等,前面已经大致说了。这虽然是为补救时弊而说,然而知行的本体本来就是如此,并非是我以自己的私意来发明新的学说,以求有一时的功用。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这就已经失去本心了。事物之理并不在我心之外,离开我心去寻求事物之理,则没有事物之理在。抛开事物之理而求我心,我心又是什么呢?心之本体,就是天性,天性就是天理。所以,有孝亲之心就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就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就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就无忠之理矣。理哪里有在我心之外的呢?朱子所说的“人要学的东西,只有心与理而已。心虽然主宰一身,而实际上却管着天下之理;理虽然分散在万事万物,而实际上不外乎是一人之心”,这一分一合之间,不可避免地就开启了学者把心和理分之为二的弊端。后世之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担忧,正是由于不知道心即理。离开本心去寻求事物之理,所以才不能通达,这正是告子的义理在外之说的必然结果,也就是孟子说告子不知义理的原因。心是一体的,以其全体恻怛而言称之为仁,以其得宜而言称之为义,以其条理而言称之为理。不可以离开本心而求仁,不可以离开本心而求义,唯独可以离开本心而求理吗?离开本心而求理,这就是知行二分。在本心上求理,正是圣门知行合一之教,您又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因为心即理,所以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在哪里合?在心上合。是心统摄知行,知是心之知,行是心之行。把知当做是头脑知,把行当做四肢行,都不是真知真行,也自然无法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