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第二章:陈胜造反之陈胜王
艺凡:接前文,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易中天:杀掉了帝国的领兵官以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并立马攻下驻地大泽乡。然后攻打管辖大泽乡的蕲县县城,又拿下。再挥师西进,连攻五县,五县皆降。
艺凡:首战告捷。
易中天:沿途一路收兵。等到他们兵临陈县城下时,已有车兵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骑,步兵数万人。起义军到达陈县时,陈郡的郡守和陈县的县令都不在,只有一位副职与义军作战,结果战败身亡,陈胜轻轻松松就进了城。
艺凡:改写历史的时刻到了。
易中天:陈胜进城后,号令乡官和贤达前来议事。乡官和贤达一致说,将军身先士卒,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兴灭国,继绝世,功高盖世,理应为王。于是陈胜称王,史称“陈王”。吴广则被称为“假王”,意思是位同王爵,可以代理王权便宜行事。这时距离他们在大泽乡起义,恐怕连一个月都不到,岂非恰好证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艺凡:当然。
易中天:但他的错误是不该操之过急。实际上,陈胜的称王是有人反对的。反对的人,一个叫张耳,一个叫陈馀。他们都是魏都大梁人。魏国灭亡后,两人隐姓埋名避难在陈。这样两个人,对于陈胜的反秦,当然大力支持。但陈胜称王,他们却不以为然。
艺凡:为什么呢?
易中天:张耳和陈馀认为,当务之急不是自己称王,而是复兴灭国。恢复已亡六国的好处,是“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就是把秦的敌人弄得多多的,自己则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那个时候,就不是称王,而是称帝了。可惜陈胜听不进去。
艺凡:历史证明,张耳和陈馀是对的。朱升为朱元璋的设计,便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易中天:对,朱元璋成功了,等待陈胜的却是失败。张耳和陈馀,也只好另立山头。劝说陈胜无效后,陈馀便建议出兵占领赵国旧地。这个建议倒是被陈胜采纳,于是令陈人武臣为将军,张耳和陈馀为左右校尉,率兵北上。这时,又一个风云人物出场了。
艺凡:谁?
易中天:蒯通。范阳人,也是纵横家。当时的形势,是武臣的军队从陈县出发,由白马渡过黄河,依靠各处豪绅贤达的策应,攻城略地,一口气插到了范阳。沿途抵抗义军的十几个县令,当然统统都被杀了。蒯通闻讯,便去面见范阳县令徐公。
徐公问:先生有何见教?
蒯通说:一来吊唁,二来贺喜。
徐公说:为什么吊唁?
蒯通说:因为大人快要死了。
徐公说:那为什么又来贺喜?
蒯通说:因为大人遇到了蒯通。
徐公明白了蒯通的意思,便派他去向武臣请降;武臣则被蒯通说服,封徐公为侯。徐公能有此待遇,当然因为他是第一个投降的,算是“首降”。首降和首义,都是第一,第一总是会占便宜的。
艺凡:这时的武臣,已是人多地广,马壮兵强。
易中天:对,在张耳和陈馀的怂恿下,武臣自立为赵王。
艺凡:他也是王,那么陈胜的态度是啥呢?
易中天:他只能面对现实,派人向武臣道喜,同时命令他西进攻秦。已是赵王的武臣哪里还肯听陈胜的指挥?不但不攻秦,反倒北上攻燕,继续扩大自己的地盘。之后的历史同样具有戏剧性。
艺凡:发生了啥呢?
易中天:被武臣派去攻燕的是韩广。韩广得到了燕地以后,也模仿武臣的做法,自立为燕王。韩广这样学习武臣,武臣也是无可奈何的。而且,战国以来,道德早已滑坡,人人唯利是图。韩广的所作所为,并不会受到谴责。
艺凡:都想称王。
易中天:有所不同的是周巿。周巿是魏国人,因此被陈胜派去攻魏。但周巿攻下魏地后,也不交给陈胜,而是另立魏王。只不过他不是立自己,而是立原来魏国的宁陵君公子咎。当时公子咎在陈胜那里,周巿的使者往返五次,才得以迎回魏国。
艺凡:这个时候有好几个王了吧?
易中天:除了秦二世皇帝,还至少有了五个王:楚王陈胜,赵王武臣,燕王韩广,魏王魏咎,齐王田儋。田儋与陈胜无关。他是在陈胜起义以后,自己在齐称王的。此外,还有两个没称王的也已经起义,他们就是项羽和刘邦。这两个,才是秦真正的掘墓人。
艺凡:大秦帝国的朝廷,对此又作何感想呢?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活该秦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