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不少读书笔记都在做思维导图,而且做的质量很不怎么样,这么说,倒不是说我的导图造诣很高,而是想说,画导图是工具,但读书笔记这种东西实在没太大必要去做导图笔记。
画导图这件事曾经深深伤害过我,希望后来者如果还要画,考虑下这些因素,这样不单单为你自己省时间,创造阅读最大效益,而且为别人省下不少时间(毕竟阅读过程也是消费过程)。
在读过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一系列书和其他导图书和实践了手画百八十张后,你就会知道导图的优点与局限性。我就重点谈谈用来做导图这件事。
关于导图要素我不想再去理论阐述了,我就谈谈我的使用心得及体会。以及它伤害我的原因。
使用心得体会:
1,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有做导图的笔记的必要。以前看战隼这个牛人每天读一本书觉得很牛逼,而且有做成读书笔记的习惯,觉得自己也能做成这件事,原谅我少年冲动,荷尔蒙作怪。事实上,我后来还是没做到,不过还是保持着将阅读电视或电脑化(将阅读代替看电脑和电视的时间)。后来也读了百八十本书,到底还是觉的没必要做成导图。原因如下:
首先,导图的作用在于联想,而不是简单罗列。我强调的是多本主题阅读,学以致用的读书办法。而读书笔记的导图现在大多只有一本,而且不怎么详尽,只是个读本框架,起不到联想比对的效果。一份导图的优秀与否在于你对所读的材料以及你对材料的理解和联想深度和广度。而我始终觉得大量阅读有其必要性,在《学会提问》一书里提到,阅读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向别人兜售你观点结论的过程。而且我觉得即使你暂时不买账,但如果你只要走过这么一着,就别想不留痕迹,都会有所作用痕迹的,所以广告买卖大概是一个理的,如何让买家来买你的观点呢,就在于作者论证水平的高低,卖东西的水平。再者,大量阅读可以避免一家之言,尽量去形成自己的观点,批判精神也在于此,不唯己,很重要。
其次,难免有些人阅读习惯不一样,只是做简单的读书框架,可能就有点掌握此书精要的成就感。然而,我觉得这确是最可怕的。古人读书时,人家叫写评注。这有点像读书与联想应用实践的作用。当我看《孙子兵法》时,曹操的评注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向古人学读书法:格物致知,诚意正身。这样理论与实践就不至于偏颇了。而实际上,现代人也有不少人奉行这种读书笔记,比如《这样读书就够了》,大概就根据这一读书法写来。
最后,导图作用不是简单的几条线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它有一定的逻辑性。而逻辑因人而异,一样的书,能拆出不同的东西来,就像一样的食物,都不一定吃出一样的感觉一样。而做导图给别人看,莫过于把自己的看书逻辑残暴地加诸于他人,这是不可取的。诚然,会有人从些许导图获取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但我还是觉得没太大意义,毕竟人的多方面因素会影响对书的解读。当然,初级读者或许只要接受就好。就像卖东西的他总会有有效的目标客户群一样。
所以,画导图不是什么好事,别动动就来个导图,这样真的很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