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安,20240619
6月15日,今日保《燕梳夜谭》围绕“政策引领——行业如何乘风破浪医改、普惠保险政策学习心得分享会”主题,视频直播在线听众超过万人,可见是各界关注和行业发展焦点所在。
三位嘉宾包括对谈主持人《今日保》联合创始人、今日保研究院林瑶珉院长,今日保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原副主任朱俊生教授,明德精算咨询合伙人、北美精算师蒋冠军先生。遗憾的是,如果有监管背景人士参与讨论,对话基础会更全面。
个人直观判断,三位嘉宾观点鲜明,但言犹未尽!特别是普惠保险与医改新政定性、定量关系问题,仍然有待于深钻探究。
抛砖引玉,个人浅见如下:
第一,政策参照范围而言,需要从银发经济养老金融大文章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协同发展政策高度考量。
显然不能局限于2024年6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23年10月7日五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
特别是2022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2024年初“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2024年5月2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进一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推动医保工作创新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其中,2024年“国务院1号文”银发经济包括“医康养护”等民生事业急难愁盼和多样化需求大健康养老潜力产业。文件要求“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工作,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
显然,政策学习心得分享会“普惠保险与医改新政”属于养老金融的一部分。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保险业定位“社会稳定器、经济减震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要求下。“医康养保”是国务院一号文银发经济核心引擎。如此,方能有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三大支柱力量的更大视野,而不是基于保险行业现状的“就事论事”。
进言之,“医改新政”不能就事说事,局限于《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范畴。即医疗卫生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实现,依附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政策前置条件的“医药保”联动发展。
因而,还应该关注2024年5月2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进一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推动医保工作创新发展的通知》,“三医”协同与改革发展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密不可分,文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推动医保工作创新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医药保”联动是核心和焦点。
文件提出“牢记根本宗旨,坚守初心使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参保群众。”这同样是普惠保险即包括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普惠保险不是凭空概念,定性与定量如何界定?普惠保险与社会保险同质同源,既然联动,方能衔接。
如此,方能深刻理解文件表述关键内涵,即“要全面建设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和基础,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健康保障体系。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第二,“可持续性”嘉宾政策理解有歧义,更不能倒果为因。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可持续性”表述重点在于“加强和完善现代保险监管”,特别是“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保险欺诈。把握保险经营规律,强化产品定价回溯分析,加大长周期评估考核力度,促进普惠保险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显然,不是嘉宾所言“商业可持续”,即不能概念偷换为“商业健康保险营利可持续”。恰恰政策重点在于通过保险监管,避免行业短期逐利化,增强普惠性。这也与前三条原则即“广覆盖、可及性、买得到”;“惠民利民、可负担、买得起”;“公平诚信、保障属性、赔的满意”相一致。
倒果为因角度,基本医疗保险公益属性政府兜底自然可持续,股份制商业健康保险营利属性自负盈亏按照市场原则运行,对现有经营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主体而言,普惠保险不是政策强制、监管要求,否则“就违反了市场原则”。
这是定性研究的矛盾之处。市场需求不等于监管要求,市场需求需要供给侧制度创新,而不是“旧鞋套新脚”。即《民法典》界定的特别法人、非营利法人、营利法人。换言之,文件所言“商业健康保险”不等于“营利为目的的资合性、股份制商业健康保险”,还应该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人合性、相互制互助保险组织”。
这也是国际上主流的两种保险形式。需要反思的是,我国当前保险市场股份制商业保险寡头垄断格局下,体现保险本源的人合性、相互制保险供给严重失衡,占比仅有0.2%。这也有违“守望相助”中华互助传统与现代保险结合高质量发展潜力及优势。反倒是国际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惠保险由相互制互助保险占主导。
如此,就不难理解文件要求“深化普惠保险发展规律研究。鼓励和支持保险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保险社团组织等开展普惠保险理论研究,探索普惠保险发展规律,完善普惠保险政策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开展国内外普惠保险经验交流,积极参与普惠保险国际规则制定,不断提升我国普惠保险的国际影响力”之内涵深意。
个人认为此文件具有“过渡性质”。提出了政策导向、目标原则,但“关键路径”需要进一步理论创新,寻找规律,指导监管和实践,服务行业。
第三,普惠保险路径研究之方法论辨析。
文件一大看点是“针对社会保险保障不足、商业保险供给缺失的领域”,即政策鼓励发展的“专属普惠保险”,毫无疑问这是普惠保险难点痛点,最具普惠保险代表性。
因为特定风险群体、特定风险领域往往是高危行业、弱势群体、高风险领域,即嘉宾所言的“老年人、慢性群体、小微企业、高危行业、灵活就业、农业农村、低收入群体”等,过往营利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市场存在文件普惠保险反指的“买不到、买不起、赔的不满意”现象,但经营又不违反市场原则的“商业可持续、营利可持续”。
——矛盾所指,存在营利性金融市场失灵现象,这在2023年岁尾,我国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同时也是营利性金融发达成熟的深圳,针对性出台《关于推动深圳社会金融发展的意见》,聚焦“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乡村振兴、教育托幼、养老服务、助残扶弱等社会民生领域提供投资、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旨在运用金融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主要包括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民生金融三大板块。”以社会金融创新克服营利性金融市场失灵,服务治理保障需要。文件给出了方向路径,但产融结合和实践应用场景融合创新有待于补强。
专属普惠保险发展路径方法论,讨论前提在于明晰为何存在“社会保险保障不足,商业保险供给缺失”?!
社会保险具有政府主导、强制性、公益化,及社会兜底保障,维护社会稳定核心职能。现代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源于二战后英国贝弗里奇报告的“普享性、统一性、均等性、保基本”特点,显然社会保险最具有“普惠保险”代表性。但为何存在“社会保险保障不足”现象?盖因为现代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存在“多样化”需求,需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之。
因而,普惠保险不等于社会保险,从金融监管总局发文主体看,普惠保险属于普惠金融组成部分,文件实施主体是“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各类保险公司”。
解剖麻雀,专属普惠保险的另一面,是为何“商业保险供给缺失”?!显然,如有有利可图,营利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早就干了,不需要鼓励,只要存在市场机制完全竞争环境,经济规律自然会实现普惠保险普及供给。
逻辑矛盾恰在于此,就是当前我国保险市场普惠保险金融供给侧市场结构严重失衡,体现保险本源的人合性、相互制互助保险组织持牌机构严重不足。互助保险组织因其投保人与保险人“二合一”,体现保险互助共济本源,因而可以“广覆盖、可及性、买得到”;展业费用低,核灾定损准确度高,因而“成本低、可负担,买得起”;没有股东盈利压力,资产和盈余都用于被保险人的福利和保障,可以发展有利于被保险人长期利益的险种,因而有利于提升产品“保障属性,赔的满意”;可持续发展动力来源于主要发起会员为实体经济生态圈长期利益相关方。市场规则及统一功能监管方面,相互保险与股份制保险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和治理方式不同,而在日常经营和业务规则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见2015年原中国保监会就《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答记者问)
普惠保险定性研究、供给侧优化供给、市场统一性发展原则、普惠保险路径方法论实质所在。当然也是发挥保险业“社会稳定器、经济减震器”普惠保险制度定位依据。即以“社会金融创新解决社会治理难题”,这也是中央深改委发挥社会组织力量(持牌互助保险组织)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目标,超越现有政府和市场利益格局的政策取向和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第四,普惠保险与保险业“社会稳定器、经济减震器”的关系。
“社会稳定器”容易理解,增加普惠保险产品供给,满足民生普惠保障服务需要即可。主要体现于让利于民,对应风险等量管理。所谓“保本微利”说。
“经济减震器”才是普惠保险发展目标,毕竟风险减量是风险管理重要目标,“谁都希望健康,不想得病”,都怕“病不起、赔不起、支付不起”。何况普惠保险目标主要是低收入人群、高风险领域。风险减量可以避免“双输局面”。
逻辑上,风险减量则风险事故少,风险事故少则赔付率降低,赔付率降低则保险费率可以更大优惠浮动,保险费率弹性则更有利于建立正向激励目标的风险保障对象“自我风险管理”能力,风险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则风险保障费率越低,保险费率越低则覆盖人群更多更广,保费也更便宜。即更有利于实现普惠保险“买得到、买得起”同时,不仅仅局限于当下我国营利性股份制寡头垄断保险市场“赔的满意”,而文件强制性要求“普惠保险5%”考核定量化。治标并未不治本。
第五,“9073”老龄化社会医康养护保一体化与“医药保”联动管理式医疗HMO融合创新。
2022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首次提出“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管理式医疗试点,建立健康管理组织,提供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服务、长期照护等服务。”鼓励围绕特需医疗、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应用以及疾病风险评估、疾病预防、中医治未病、运动健身等服务,增加新型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在基本签约服务包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探索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筹资或合作渠道。
如下图所示,管理式医疗,在私有化领域是美国联合健康模式为代表,即营利性股份制保险与营利性医疗机构联合体。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金融不同于西方医疗保障私有化管理式医疗发展模式。
如上分析,人合性、相互制互助保险支付方与医疗健康服务一体化组织,能够建立“医康养护一体化”实体经济健康为中心的正向制度激励目标和保障服务需求。这是普惠保险领域重大创新。现有持牌互助保险组织供给不足,而不能仅仅因为有限开业几家相互制保险机构市场占比“小而美”,得出发展式微相反结论。这是不客观和欠理性的。
国际合作与相互保险联合会ICMIF发布《全球相互保险市场份额2023》研究报告显示,相互保险作为全球主流的保险商业模式之一,依旧生机勃勃——自2007年至2021年,相互保险保费发展速度(46.3%)要超过全球整体的保费发展速度(36.8%)。
2021年在发达市场中相互保险市场份额高达32.2%;而新兴市场这一数字仅为2.6%。身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我国相互(互助)保险发展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及新兴市场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相互保险市场份额仅为0.2%。保险大国,大而不强。
国际上普惠保险互助制管理式医疗以“凯撒HMO”为代表,实现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生态、全生产生活场景的“医康养护保”一体化风险减量正向激励为主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就本次分享会“医改新政”主题而言,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确立了金字塔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之“医疗公益化、健康产业化”原则,普惠保险最大挑战恰在于供给侧“互助保险支付方+实体经济服务方”融合创新。
互助保险凯撒HMO管理式医疗核心是“医患保”利益一致化、健康为中心、有利于医疗资源下沉,以及数字经济时代大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和联盟区块链保险科技支撑的合约智能化,即“9073”老龄化社会医康养护保一体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生态应用场景的“普惠保险中国方案”。
结论, 普惠保险在“社会保险保障不足,商业保险供给缺失”领域,以互助保险组织供给侧社会金融优化供给为代表,关键在于组织创新(保险互助本源)、科技创新(健康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产品创新迭代(传统生命表风险等量保险、保费比例化“保险+服务”、医疗健康基金保障委托管理、健康绩效管理式医疗保险)、服务创新(产融结合生态圈应用场景)。
我国相互(互助)保险组织供给侧优化供给,是普惠保险发展未来方向,也是普惠保险终极组织形式。互助保险浪潮化符合国际保险业发展演进规律,人合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管理式医疗供给侧深化改革优化供给,与营利性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市场化保险服务定位不同,必将在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以“社保同盟军”形式,在社会补充(普惠)保险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PS: 对谈主持人“没有对谈”——《今日保》联合创始人、今日保研究院院长林瑶珉先生事先提出了很好而且深刻的问题,这是老林同志的“良知现呈”,盖因为同一批的老保险人,要么退休养老,要么闲云野鹤,马放南山。
象林总这样行业在肩,敏于洞察的智者,寥若成星。这在他事前思考和公布的“政策引领——行业如何乘风破浪医改、普惠保险政策学习心得分享会”问题清单里,可见一斑。只是“对谈不到位”,作为理论实践兼具的林院长,自身没有深入阐述见解,也是时间所限,这是遗憾!
摘录如下:
“关于《指导意见》落地,“普惠”该如何界定?
从产品和服务角度,从惠民保如何走向普惠保险体系?基本原则“四性”之“可负担、保障、可持续”意味着什么?“保险服务可及”如何理解和实现?
从营销角度,普惠保险价优、低佣金,加上单均保费低,靠谁卖?
从运营角度,考核问题,普惠保险的成本是否要单独核算?
从机制角度,政府与商保的协同机制该是怎样的?各地“因地制宜”?预演未来,普惠保险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
当《指导意见》与《工作任务》叠加,给商业健康险,甚至是整个行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普惠vs非普惠如何共存,并各自有序发展?从顶层设计、经营主体、消费客群分层、消费引导,到供给方保司经营管理,各方利益都需顾及。
惠民保是产品创新还是机制创新?能给行业带来什么启发?
商业健康险的突破口真的是产品的突破吗?
医疗大数据能给保险业带来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