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提倡的沟通方式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里的内容有些类似,但是他将沟通中隐藏的情绪和需求,很到位的指出,使我们在挫折之余,回顾自身的阴影,从而进行改变。
在关系亲密的群体中,虽然没有肉体的伤害,但是经常无意识的举动及语言给彼此带来伤害,也使得沟通受到阻碍,反目成仇。这些行为包含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它使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译者也通过此书发现激励自己的方式无意促成了自我憎恨,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足。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非暴力这个词源于甘地,他提倡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使人乐于互助。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而是去明了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个操作比较困难,最好要用卡片提示自己,并不时进行反思,才能掌握规率,及时反馈。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看到这句话,我特别乐,脑海里想着我当时的形象。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以上四要素经常会混淆边界。但是运用好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能得到很好的成绩。
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一情感的奴隶(让他人快乐,导致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二面目可憎(没有自我)
三生活的主人(乐于互助,发自内心)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请求而非命令。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让我们的行动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恐惧、内疚、羞愧或义务。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于他人的评判和指责。愤怒使我们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
有的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接受和表达对他人的感激。
以上大多是文章的摘抄,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反复练习,找到其中的因果,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