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的回忆,课余总喜欢三五成群的穿梭于小街小巷中间品尝既不贵又能充满滋味的美食,但不只是吃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充满着我们青春的记忆。
云南大学现如今又多了在其他地州的许多分校,但我们上学的时候,还是在位于昆明比较中心的位置的校本部。四周环绕着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各大高校,因此平时各校学生就联系紧密,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云南真不愧是高原,昆明的城市也不是平平的地势,从宿舍到校本部,还需要爬一个长长的大坡,因此,虽然我们没有统一的晨练,但这20分钟的到教室的路程,也是让我们真真的没有浪费大好清晨,着实锻炼了一番。所以早上一定要吃早饭,否则没有力气爬山啊!
说起校园,应该也算是昆明的一景了,不同月份就有不同的风景。
我们上学总是从东门进入,这里是最有南方气质之所在了。一条小路,在两旁高大树木的荫蔽下,幽深而静谧,路的尽头就能看到一株粗壮高大的树木,在低矮草皮的映衬下,更显其藐视一切的气度。这里被云大学子称为“情人坡”。从此往右手边走,“银杏道”是通往礼堂、图书馆的必经之道。两排笔直挺拔的银杏树,是校内外人们的最爱,这里是拍照的好去处。春天翠绿的颜色,充满朝气,看到他们,你也不自觉的挺直了腰板;衬着盛开的粉嫩嫩的樱花、海棠花,清雅极了。到了秋天,金黄的银杏叶闪人我们的眼睛,掉落在地上,不下雨的日子铺满在路上,踩上去沙沙响,还有些被校外的一些大妈们捡回去,好像有许多的用处,而我们最常用来做的就是书签了。
银杏道的一边又一片松柏林,清晨阳光透过树林点点滴滴洒落于此,给这里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边,不刺眼,但却有耀眼之色。如果此时石凳上坐着读书的人,又恰巧穿着白衬衣,那就真的是翩翩“白衣少年”了。
校园的另一侧,可以说是历史沧桑的见证了。这里有明清时代就修建并修复保存的贡院、至公堂,里面还按照当时的参加考试的读书人的情态雕塑的蜡像。因为这里常年上锁,我们每次都是隔着玻璃看去,如果光线昏暗的时候去,肯定吓个半死。贡院的前后的民国建筑,也是各有来头的。有纪念中国现代数学先驱,30年代就出任云南大学校长的庆来堂;有林徽因设计修建的映秋院,虽然我们现在已难以一睹这些名士风采了,但正是这里,这些虽有斑驳、却仍然坚守不倒的建筑记录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最精彩的记忆。
说起建筑,校园里标志性的建筑会泽院就不得不提。通向正门的九十五级台阶,“九五”之数,可见东路大学(云南大学前身)创办人,滇军首领唐继尧的雄心。对于这个建筑,我不必多说什么,肯定就有人会滔滔不绝,我却独独对于他的充满历史气息的纯木质地板印象深刻,木头留存着的清晰纹路,让我这个从克拉玛依这样年轻的工业城市走出来孩子,真实的碰触到了历史。木头特有的弹性,不同于水泥建筑的坚硬,也不同于现代材料做成的“木地板”的轻浮,踩在地板上,吱吱扭扭的,却不会担心他难以承受我的重量,这些让年轻的我知道了岁月,明了了积淀。
看赏在校园,但校外也一样有无限风景。
一出正门就对面几步就是著名的翠湖,每年开春3、4月份,红嘴鸥的到来给翠湖公园带来了最为亮丽的风景,人们驻足于此,观赏喂食,时时赞叹,习惯成自然,鸟儿们也不会惧怕人们,经常会飞到人的身边来觅食,有些小鸟还在人群中穿梭。
从翠湖公园出来向西走不了多久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陆军讲武堂,往日的习武场早已听不见士兵们练习的嘶吼,只余下满地的荒草和一排排斑驳墙面的低矮平房,每次来到这里,总能感受到历史赋予这片土地的沧桑感,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你仿佛与过去相连,与历史相连,在静谧中浏览、驻足,看到那一张张挂在讲武堂墙壁的老照片,上面模糊不清的,却让人难忘的年轻的脸庞,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他们眼里的精气神在现在的青年人的眼里仿佛很难寻到了。历史虽已过去,岁月却从未忘记。
不知不觉中,竟然沉浸在十几年前的回忆中不可自拔,由一本书引发对于昆明,对于母校的种种回忆,感觉大学仿佛就在昨天。写这篇文章之前,回忆一幕幕,涌上心头,同时开了两篇,我以为最先写完的应该是我最先想到的云大周围大大小小街巷中藏着的美食,却不知道原来很少想起的藏在记忆深处的竟然就在不经意间冒出来,占据了我的所有心绪。果然,成为美好记忆的吃食总会如过眼云烟悄悄散去,心的交流与侵染才是刻骨的!
哎!不知我的吃食什么时候能够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