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崛起
第五部分 湘军的困境与机遇
一、军事困顿
因三河失败,胡林翼与曾国藩重回军营。其时,水师较为齐整,陆军有多隆阿、鲍超、李续宜统领李续斌残部,以及曾国荃一支,还有些零散的部队。
曾国藩再出,老问题还是很多,胡林翼则是夺情而出,因而不住署衙,移住黄州,以防人之口。
胡林翼本制定了一个三路进军之策,但由于石达开打入湖南而搁置。湖南拼尽全力,筹集、借调兵力、粮草,进行宝庆保卫战。胡林翼私下对湖南的过度反应不满,但在救援上出了很多力。
江南大营的崩溃给湘军带来了机会,与长毛对抗,主要军事集团有江南大营,北方是僧格林沁,及胜保与湘军,江南大营耗费巨大又无所收获,溃败后它的资源就应该向湘军靠拢,胡林翼开始运作让曾国藩做两江总督,取得实际的地方实权。
二、肃党与湘军
肃顺是郑亲王的第六子,承不了爵位,年少颇无赖,有才干,美姿容,挥霍后从零做起,被咸丰看中提拔。咸丰八年,查办科考案,杀了主考官立大威。
咸丰皇帝看母亲,其母以为是恭亲王,说了一句,你别找我抱怨了,能给的都给你了,你还要怎样。兄弟芥蒂而起,母亲去世,追悼会办的简陋,恭亲王后被赋闲在家。主考官即接替军机处领班大臣的柏夜。
肃顺说话对皇帝很有分量,他有个智囊团,都跟湘军有很深的渊源,很有可能通过这些人对湘军提供了很多帮助。肃顺也瞧不起满人,重用汉人。
咸丰去世,肃顺与两后争权,王闿运写信与曾国藩调兵,曾国藩无回信。肃顺败于慈禧,两宫未对余党进行清除,因大局为重,灭长毛为重。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三、两军博弈
江南大营直逼南京,陈玉成、李秀成在外虚晃,围魏救赵,李秀成先到湖州,突然又出现在杭州,竟轻松拿下,江南大营急了,回援杭州,快到时,李秀成迅速赶到南京,江南大营得到杭州,冒领战功,且抢劫10天。陈玉成亦回南京,江南大营崩溃。
湘军要去安庆,其时李秀成拿下苏南,苏州是其根据地,安庆是陈玉成根据地,李秀成与陈玉成兵分两路,围魏救赵去取武昌,逼湘军回援,
曾国藩与胡林翼在上巴河召开会议,有湘军的重要将领还有李鸿章,胡是第一次见李鸿章,称李面相、骨相奇佳,将来必大贵。会议形成四路进军之策,但后面因形势所变而改变。
第六部名将鲍超
1、多隆阿新贵
多因功升为副都统,原上级都兴阿因病回籍,北京下旨多统领湖北全军,诸将领皆不乐,多知难做,亦称病不上任。
鲍超,胡林翼帮取字春霆。咸丰六年鲍超在长江边救了胡林翼,胡林翼以为将才,让其去湖南招募3000 人组成霆军,一跃而为一军之帅。鲍超之军虽不多,但此后未尝败绩。
2、一战成名亿生寺
咸丰七年六月,陈玉成冲击湖北黄梅,都兴阿率鲍超与多隆阿抵抗,在亿生寺附近,鲍超3000人顽强抵抗,击退陈玉成。
3、谁做统领
胡意为多隆阿,曾国藩意为可暂缓不选。后来鲍超出走到曾国藩处,曾每日陪他,劝解,鲍超不愿回去,咸丰九年十一月,胡林翼写信于曾国藩,告知军情紧急,陈玉成要来攻击湖北军在太湖和潜山的围师,曾国藩找鲍超,鲍超说立马回去。
二、小池驿之战
1、孤军深入小池驿
胡林翼为防陈玉成,定下防守之计:围太湖之师不动,在太湖、潜山之间扎营之军不动,在湖北境内设一支机动部队,在英山与霍山之间的天堂埋伏一支万人大军,等陈玉成进入后擒之,称擒狗之役。胡林翼认为此处可防可攻,曾国藩不同意。胡林翼写信前,已经派了四千人上去,跟曾国藩借六千人,曾公据之,以期胡暂缓。
曾公常讲“临事而惧”,此乃孔子教导子路所说,因子路个性太勇猛,太嚣张,故而言之,非事事都要谨慎怕之,实要稳、静。
多隆阿下达令人骇异的命令,调鲍超前往太湖、潜山之间的小池驿,两敌之间,陈玉成不久即将到达,此为必被围死地,鲍超不多言语即去。曾国藩没有办法,给胡林翼增援了6000人。
2、黑暗中的笑声
鲍超被围,多隆阿令唐训方和自己各选一支精锐部队,驻进鲍超营,鲍超左营伤兵较多,多隆阿接防,训字营再右边扎营,唐训方营未扎好而撤退,伤亡惨重。不久后唐提出不带兵转文职,被胡与曾鄙夷无志气。
两军扎营,讲究黑,夜晚漆黑一片,都不知对方如何。一天太平军运粮队伍走错地方,到了鲍超的营边,鲍超顺道取了粮食,运粮队见进了人没了动静知找错了,又换地,但接二连三找错,鲍超三个营被送个遍,得粮320多石。
3、鲍超的将领之道
鲍超会调动士兵的士气(以为失踪士兵报仇为一例)。正月十号,湘军反攻,鲍超西路,多隆阿中路,西路最强,多隆阿转攻西路,天堂一万之兵也来了,太平军大败而归,此为湘军野战中从未有过的大胜利。
4、战后
小池驿战后几个月双方没有交手。鲍超受伤,请假三个月回家,临行前胡林翼给了3000两银子,就是给他花的。
第七部分湘军的前途
胡林翼给曾公的建议,第一,拯其急,取其财。第二,兵饷一家。
曾国藩定下计划,安庆攻下后方进行东征,没有采纳胡林翼的建议,胡心胸广大,还借了鲍超的霆军给曾国藩。
二 祁门之劫
曾国藩到达祁门,祁门在皖南,当时皖南由张芾控制,张芾与国藩同属穆党,又是核心成员,咸丰二年出任江西巡抚,因截留国税作军饷及为陈孚恩与皇帝辩论被罢职,因战事回不了家,在浙江参与团练,有声有色被重新提拔,做了钦差大臣,督办皖南军务。当时安徽巡抚重心是皖北,中部安庆被太平军控制,西部胡林翼援剿,张蒂就在皖南,曾国藩也在皖南,主要因军饷问题与张帝产生问题,
曾国藩让走,张芾不愿,后国藩与胡林翼一起弄走了张,却留下一万人的军队让
曾公头疼。
张留下的一万人驻扎在徽州,曾让李元度接防,这一万人驻扎城外,后来太平军过来,因无统帅,大败,李元度出城作战大败,祁门危在旦夕,好在太平军志不在祁门,亦不知曾公在祁门。太平军的战略是围魏救赵,长江南北两军,进军武昌,逼安庆围师回援,解安庆之危。
王闿运当时也在营中,“直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后来跑了,曾忧心忡忡,备刀自杀,最终太平军远去,逃过一劫。
之前,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皇帝要求湘军北上勤王,曾胡犹豫不定,北上不起作用又对南边的战事不利,可皇帝的命令又不能违抗,曾胡多次通信,表达忠心,可谁也抽不了身,最后此问题不解自解,咸丰自己想通了,来也无用、不利,第二是签订了合约,停战了。
李鸿章因李元渡之事,与曾国藩吵架,借机出走,曾李遂不和,不通音讯,后在他人撮合下最终重聚。
三、胡林翼英年早逝
1、武昌危急
胡担心太平军分兵来骚扰湖北、安徽,让曾老九不慌,定下策略,分兵守住三个要地。
陈玉成攻打安庆外围不得,开始进攻湖北,破守关,逼近武昌,武昌人人危之,逃离城外,胡林翼无计可施,怕太平军占领武昌而不走,湘军变野军,心绪不稳。
2、太平军的现状
英国人警告陈玉成,不得进攻汉口,因有英商利益,太平天国与英国有类似友好协议,不得损害英在华利益,所以陈不敢攻打武昌。英国与清政府也有类似条约,围攻安庆时,英船卖粮食与太平军,曾国藩出两策,一是买下粮食,二是让总理衙门要求各国告知本国商人,不得向安疾送粮食。英政府觉得还是清政府胜算大些,倾向于清政府。
陈玉成打下武昌周边城市,不敢妄动,结果拖越久,越不利,武昌救援部队接踵而来,留下3万人驻守,自己回安庆看看有没有机会,因为安庆是他最关心之地,李秀成此时推进到武昌边,也有同样顾虑,同时心思也不在武昌,他的地盘是苏州,想回浙江去经营,以巩固苏州,所以又回去了。
3、胡林翼病逝
1861年7月安庆克复,不久文宗病逝,八月二十六日,胡病逝。曾国藩疏”朝廷赞其功绩。
第八部安庆之战一、曾国荃打安庆1、降将韦俊:打
咸丰十一年(1862)五月,曾国荃开始大举进攻安庆。其时有两个重要的战略位置要先克复,一个是安庆东边的 ,一个是安庆北面的菱湖。韦俊是韦昌辉的弟弟,咸丰八年投降湘军,当时30出头,在韦家排行12,后来金田的老百姓叫他反骨韦十二。
韦昌辉被杀,石达开替韦俊说情,天王任命了五位新主帅:陈玉成、李秀成、蒙德恩、李世俊、韦俊,除了韦俊都封了王,韦俊心理忐忑。杨秀清有个弟弟杨辅清,后来平反,得到重用,韦俊因哥哥杀了杨辅清的哥哥,内心总觉愧疚,处
处帮着杨辅清,但杨不领情。一来未封王,二来很多人仇视他,所以韦俊觉得待
不下去了。
二次韦俊奉命渡江作战,不知何因,陈玉成就是不让他过,韦俊爆发,就近投降杨载福,曾胡讨论可用否,杨载福以为可用,在湘军水师协助下攻打,韦俊很卖力,打下了,胡说降人轻利重名。后来韦俊就守在,抗住了陈玉成数次进攻。
2、降将程学启
程学启咸丰3年加入太平军,不是老兄弟,受陈玉成赏识,推荐他帮助也芸来守安庆成,但是处不好关系,叶派他在城外驻守,弄了几个营垒,相当于炮灰,又因为其他不愉快,程决定投降,与曾国保接上头,还未到约定时间,被叶发现,慌忙跑向曾国保,要曾国保要么接他过去,要么向他开炮,尽快做出决定,曾国保相信他,放他过壕,程决定为曾国保效死。可是曾国荃持疑,又让他到壕对岸驻守,阻击长毛,程忍了,后来攻下安庆,虽立了头功,首先登城,但因双重歧视:一是地域歧视,二是降人身份,所以李鸿章组建淮军后,立即加入淮军。
安庆北面是菱湖,陈玉成冲到此处设了十三垒,叶芸来又从城中出发在菱湖南岸设了五垒,两岸畅通。。湘军要完成合围,自然不许。水师在菱湖东岸抬了些船到菱湖,湘军在菱湖东岸建了一垒,照顾水师,太平军攻击失败,太平军两岸交通隔断。但湘军还要继续攻击两岸营垒。
二、李鸿章的新机遇
1、上海请援
上海成为孤城,面临太平军的威胁,虽然太平军未必敢攻打上海,一是与洋人有协约,二是有洋枪队。但上海人依然怕,钱鼎铭与曾国藩关系在师友之间,通过信,聊聊学问,他带着上海的请援信跪地求援,主要出于响银的考虑原则上答应出兵。
因为各种原因,一时间找不出人选去上海,只能选择新的将帅,招募新军,由此李鸿章发迹。
2、李鸿章初入曾幕
曾国藩幕府有早起吃饭的习惯,李鸿章不习惯,经常借故推脱,后被曾国藩教诲,而终身早起。
3、李广才气无双
李鸿章在京,无所正事,受一老乡说教,乃鼓动吕贤基上折保卫家乡,皇上看后命吕回乡办团练,吕愤惧,奏调李鸿章一起回安徽。后遇险,李鸿章借口老父有病,逃离战场,吕城破战死。
安庆之战后,李鸿章重新回到曾公幕府,当时的安徽巡抚翁同书与安徽大土豪苗沛霖关系暧昧,苗沛霖不能安分守己,反复无常,翁同书一味迁就、妥协,致使局势混乱,国家受损,曾国藩想参劾,稿子不满意,传言是让李鸿章写了稿,效果惊人,里面有一句:臣职分所在,理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其父翁心存以前是大学士,又做了同治帝的老师。还有一个兄弟翁同爵也是巡抚,还有一个翁同龢,当时是翰林院闲官,以后是天下的名人)一句话把想为翁同书辩护的人嘴给堵住了,翁同书被下狱定死罪,父亲受惊病逝,改判翁同书充军新疆,一年多后死,以后翁同龢记恨曾国藩,更加记恨李鸿章,光绪年间做了大官,处处与李鸿章作对,而不论是非曲直。
4、派谁去上海
曾国藩找个几个人,都没法去上海,最后李鸿章自荐,曾国藩同意。
第九部战天京
一、大战前夕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曾国荃回家度假,同治元年(1862)二月回,从安徽一路进军,到五月四日驻军雨花台直到打下南京城。
1、湘军极盛时的势力范围
周围的省份巡抚、总督多为和曾国藩、湘军关系较好之人,为的就是保障军饷、后勤。2、血战雨花台
南京边上还是太平军控制范围,刚过三月,李秀成就率领大军准备攻打曾国荃。虽然危险,但曾国荃坚决不撤退,他主要怕撤退后,被其他军队抢占了打南京的机会。李秀成在有人力、火力优势的情况下,发动攻击,曾国荃死伤惨重,依然坚守,最后李秀成在天气变冷与后勤不济的情况下撤离。连续攻了46天,十月退兵。
3、阴阳怕懵懂
由曾国荃独自打南京,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胡林翼的点拨之功,曾国荃有些不自信,胡就讲了一个兄弟两的故事:阴阳怕懵懂。意在不要想太多,放手去做。曾国藩谨慎,很多时候做事放不开,曾国荃似乎胆子更大,魄力也大,但胡认为曾国藩做什么事情,认准了就绝不动摇,不再胡思乱想,反而显得懵懂,而曾国荃总有些动摇。
所谓阴阳怕懵懂,都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要参合运用。
阴阳与军事有关,也可理解为风水,更多的是指鬼神,人界以外的一切东西,引申来说就是不要算计太多,什么都算的太仔细,反而误事。
二、曾氏两兄弟
1、曾国荃的固执
曾国藩让弟弟派一支活兵占领南京周边的城市,这样更安全,可曾国荃不听,认为分兵后围南京的兵力太少,当时约3万人。曾国藩亲自到南京说,曾国荃终于同意分兵,但不是占领周边城市,而是离他位置不太远,一两天的行军距离。曾国藩只好让其他地方用力作战,牵制太平军,不让他们过来救南京。
曾国荃向哥哥要买洋枪,曾国藩不同意:致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这时还比较迁腐,李鸿章就教曾国荃,你不要提有洋枪才能打赢,没有枪我照样可以打赢,但是我的兵还是要熟悉新装备。曾国藩没办法同意了。
2、曾国荃的玩笑
北京一道旨,升曾国荃为浙江巡抚,但现实是他在南京,管不了浙江,有名无实,实为安慰奖,曾国荃不悦,欲写信辞职并改自己为武职,曾国藩与李鸿章立即劝住,这样不妥,会让北京难堪。曾国荃差点犯大错。
3、曾国藩奏折速成班
曾国荃既是巡抚了,就有权上奏折,可是曾国藩劝他不要轻易上奏折,一来没什么紧要的事,比如小战事等你自己上不妥,有邀功之嫌,总帅上就行,二来钱款的事也由哥哥解决就行,所以不用写奏折,关键写不好还会惹麻烦。
为了将来弟弟能写好奏折,哥哥一直教他,可以学习高手之作,如李鸿章、左宗棠等,他自己又编了史上有名的奏折给弟弟看。
4、克复南京后的第一份奏折
又曾国藩写了个样式,空了一些内容,由曾国藩根据具体情况补上,先行交给北京,意思是让北京早得消息,早高兴一天,早放心,详细情形由曾国藩上折。这等意思也写在奏折里,也是让北京知道,为什么曾国荃先写,而且内容简单。
曾国藩在上折时把官文放在了第一位,意为推功谦让,也给北京一个面子,因为官文是满人。
5、李泰国舰队事件:曾国荃惹的奏折麻烦
咸丰十一年五月,恭亲王上奏请求购买洋舰剿匪,主要是英国人的,两宫太后原则上同意了。但是具体如何操作等要曾国藩等相关人员一起讨论,曾国藩回复说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曾国藩的话还是有点虚头滑脑,根本没提剿匪的事,心里还是觉得这东西就是奇巧淫器。不久湘军攻克安庆,局势大好,购买洋舰之事随之暂缓。
同治元年末,旧事重提,因为听说太平军欲购买美国军舰,恐湘军战船不支,所以重新讨论。但是总署自己把这个事情弄糟了。原先的协议是上海、广州关税作为船款,合同签订付一半,船到付清。由中国总管船只,以中国人为主,外国人为辅。原则是中国人掌握军舰所有权。
李泰国是中国的总税务司,帮助中国买船,私自改了几条款项。最后船来了,但是还带来了一支军队,船上全是外国人,中国买的船变成由外国人指挥了,政府变成冤大头了,中国要退人留船,李泰国不同意,朝廷无奈,既不敢翻脸,又不能同意,同意了颜面何在。最后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朝廷派一个汉总统,名义上是中国的,实际上还是听外国的。朝廷咨询曾左李等,曾国藩回信的主要意思是错在李泰国,洋人欺人太甚,“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又逼处可怯之地”,并为总理衙门留下颜面,把船送人,“以中国之大,视之直如秋毫”,曾国藩也是用荒诞的手法告诉总理衙门,这是是李泰国做鬼,不是英国政府,要敢于斗争,他船上的人全是外国人,费用由我们出,一年费用巨大,李国泰不就是想捞好处的嘛。
但是曾国荃的回信不理智,用意是好的,但是话说错了,自己未意识到,一是说不需要洋船来打南京,湘军自己就够了,暗示一开始你就不该买。二是说费用巨大,又建议将洋船派到海里去。暗示总理衙门办事不力,最后曾国荃被剥夺单衔奏事的权力。曾国藩给弟弟写信“苦战十年,而令外国以数船居此成功,灰将士忠义之心,短中华臣民之气”。
6、沈葆桢风波
沈原由曾国藩密保为江西巡抚,此前和湘军、曾国藩等关系一直很好,但上任后因为钱款等原因,多次让曾国藩难堪,沈又向朝廷申请江西的钱全部收回来或者与曾国藩一人一半,朝廷未与曾国藩商量就同意一人一半,曾国藩怒了,上了一道奏折,有“各军人心惶惶,转相告语,大局实遽决裂”,军机处吓坏了,立马从其他地方挪钱(打发洋船回去的路费里先挪50万两给曾国藩,最后到手是20万,经费也是从各省指拨,有的最后就赖账了)。
7、淮军要不要助攻
湘军围南京3年,战事进展缓慢,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士兵不愿那么快结束,结束了就意味着回家,不结束可以继续领钱,还有其他一些发财的路子,比如战事中掳钱,卖粮食给太平军等。所以彭玉麟、杨岳斌常常要督战。
朝廷要李鸿章帮忙攻打,李鸿章百般理由不去,李鸿章的心思是想去但又不能去,去了可以得一份军功,不能去是因为天下人都知道曾国荃非打南京不可,人家围了三年,哪能受得了别人来抢现成的功劳,去了即不地道、也得罪了曾氏兄弟。
李鸿章具体的做法是非常地道仁义的,绝不去分功,让曾国荃专心打南京,为了与朝廷周旋,想尽了不去的理由办法,又是枪炮要保养,无法使用,人员不够,支援其他地方去了等等,还说曾国茎人手够用,就是有时缺饷银,钱不够用,顺水做了个人情。曾国藩也多次与朝廷写信,用尽心思,比如我想让他来,但又要尊重他,还是朝廷出面好,二是曾国荃师久无功,愧悚无地,不好意思让别人来帮忙。
朝廷几次催促李鸿章,甚至要他放弃所谓的湖州去南京,李鸿章就吓唬朝廷,危言耸听,说当然南京更重要,但是湖州太平军出来,到了江苏、南京,出现大的危机,这个后果他不敢负责,而且如果派一点兵力去,自己不去的话,又怕湘淮之间产生矛盾,我和曾国藩都不放心。朝廷实在没办法调动淮军,也找不到指责的理由。
三、东征大结局
1、艰难的胜利:攻克南京
李鸿章给足了面子,曾国荃也心急如焚,强攻又死伤不少。
南京城破一月前,洪秀全病死,曾国藩奏折改为惧湘军攻城之急,服毒而死。南京城没有吃的,洪秀全号召大家吃甘露(苔藓一类的东西),自己也吃,可能吃病倒了。
城内压力巨大,有人想法偷生,与湘军接洽投降,李秀成的妻舅、几位王都有投降行为,被发现,但是此时的太平军司法行政系统瘫痪,李秀成花点钱把人赎了出来。还有守门的士兵欲投降,但因为湘军内部抢功,最好的破城机会搞丢了。
湘军擅挖地道,但工程大,工期长,易被发觉,死伤也较多。曾经李秀成在城墙上根据地上草的颜色判断下面有地道,而破坏之。朱洪章提议用松木越过壕沟,在城下修建营垒,直接对着城墙挖地道,埋炸药。最后就用了这个办法,死伤应该很多,据说用了3万斤火药,太平军知道要出事,也不知道具体在哪个位置,就派了很多兵在附近巡逻,虽说守军人很多,但是还是要炸掉城墙往里冲。
六月十六日,一整块城墙被炸到空中,可见威力巨大。当日天京沦陷。
2疑案:首登之功
官方认定首登是李臣典,但是从光绪年间就争议不断,曾国荃曾在朱洪章的书序言里说首登是朱洪章,而且有几方面认定为朱洪章,除了曾国藩的奏折没有其他能证明是李臣典的证据,应该是看李臣典战死了,给李一个安慰,把他排在了第一位,后来朱洪章为此愤愤不平,有一个衡阳人说,并不是针对李臣典,而是为什么把他排在第四位,前面的二、三位朱是不服的,尤其是第二位的萧孚泗,朱瞧不起他,分队排序攻城时往后躲。
3、曾国藩、左宗棠的笔仗
南京城破后,李秀成携幼天王从炸掉的缺口出逃,曾国藩奏折却写,据各贼说幼天王举火自焚了。
但左宗棠得知幼天王下落后,上折北京告知实情,北京对曾国藩严厉批评。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奏折进行反驳,其实有点诡辩的意思,上折北京,曾国藩考虑绝不能处罚自己的将士,说要处罚就处罚自己,同时对左宗棠进行反驳、批评,甚至倒打一耙,双方相互攻击,最后朝廷从中斡旋,不予追究曾国藩的过错,且表扬了左宗棠。朝廷的谕旨“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该督(左宗棠)于洪幼逆之入浙,则据实入告,于其出境则派兵跟追,均属正办。所称’此后公
事仍与曾国藩和衷商办,不敢稍存意见’,尤得大臣之体,深堪嘉尚。朝廷所望
于该督者,至大且远,该督其益加勉励,为一代名臣,以副厚望”。
4、曾国藩想不想做皇帝
曾国藩死后一直有传言其曾动过做皇帝的想法,据梁溪坐观老人说是彭玉麟的亲兵亲耳听到他两谈话内容,彭递了一张纸条,上写“江南半壁江山,老师其有意乎”。曾给吃掉了,直言不该这么试我。曾国藩最小的女儿回忆,老家人觉得曾国藩功劳太大,乡人又不知还有什么官大了,就恭维说到南京做皇帝,也不能说明曾本人的想法。
曾国藩的孙女曾说李秀成被捕时劝曾国藩做皇帝,但文正公不敢。这个从道理逻辑上分析,是有可能的,但也是没证据。传言王闿运给曾国藩写信,要求用军权支持肃顺与恭亲王,阻止两宫太后摄政,曾国藩未回信。
其实曾国藩想做皇帝的传言一点都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