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会表达的人应该怎样与人沟通吗?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可能也是很多性格内向的人的困惑。
生活中,有很多不善社交的人,他们在人多的场合就不知道说啥;还有很多不善表达的人,他们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可就是不知道从哪写起。
其实,这样的人不是脑子里没有想法,也不是肚子里没有墨水,不善社交是因为他们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是因为没有找到方法和路径,就好像: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来。
人们往往觉得性格内向是自己的劣势,可能会很羡慕别人能随机应变、左右逢源;不会写的人会梦想自己也能笔下生花。
那么,当你看了《认知驱动》这本书后,也许就不会再羡慕别人,会找到把劣势变成优势的方法;也会找到写出来的路径。
作者周岭老师在书中就给出了具体的方法:驱动认知、输出价值、持续成长。
驱动认知,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书中说,性格内向或者外向,跟人的大脑构造有关,内向的人“理智脑”较发达,外向的人“本能脑”和“情绪脑”较发达。
关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作者在他的上一本书《认知觉醒》中做了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解释了。
正是“理智脑”这个生理特点,决定了性格内向的人更擅长与事物而不是与人打交道。
比如,张爱玲就很少社交,她把心血都倾注到了她的作品里,尤其是到了晚年,因为怕被别人打扰,她经常搬家,只有极少的人知道她在哪。她应该是“理智脑”比较发达。
假如说性格内向是一个人的短板,那我们能不能扬长避短呢?
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不去主动社交,可以被动社交。比如,搞创作的人可以让作品替自己说话。
我们都看过李子柒的作品,她从来不在视频里跟观众交流,更不会求关注、求点赞,只是专注于作品本身,她只是用心拍好每个视频。
李子柒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她只让作品说话,让作品有长远价值,她也因此成了中国乡村理想生活的代言人。
总之,性格内向的人,要对自己的性格有认知,并驱动认知,从而找到自己的赛道。用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来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就是“被动社交”,这样也能变被动为主动。
输出价值,让自己的作品熠熠生辉。
前边说了,性格内向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与外界沟通,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怎么用写作跟外界进行沟通的。
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心里有想法但写不出来,这很可能是没有把自己对写作的认知驱动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还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写。
作者告诉我们,写作是输出,输出需要输入来辅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书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我们之所以写不出来,是因为输入得太少,积累的素材太少。孙伏园在《读书与求学》中说:“书是前人经验的账本”,可以说,书是获取素材的最佳途径。
好了,我们再说回用作品与外界沟通这个话题,作者认为,与外界最好的沟通方式是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比如,在书中看到一句你认为有价值的话,或者一个有价值的观点,那就把它写下来,再解释清楚,然后分享出去,这就是输出价值。
只要我们坚持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就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长此以往,也会让自己的文章熠熠生辉。
比如本书的作者周岭老师,他学习写作三年,就出了第一本书,因为他在公众号里写的都是有价值的文章,所以他的文章被人民日报转载,后来又被出版社邀约出书。
3、持续成长,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既然输出价值能给我们带来好处,那我们就应该坚持这样做,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老子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说,美好的事物往往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能形成。也可以理解成,要想成大事,就得做个“长期主义者”。
曾国藩就是典型的长期主义者,他的价值观是“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他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每天坚持早起、读书、写日记、反思等等,因为坚持,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们写作也是如此,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坚持写、写、写,坚持写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有收获。
开始时写不好也没关系,关键是写出来、坚持写,这样既锻炼了文笔,又输出了价值,岂不是一举两得,关键是让自己在写作中得到成长。
比如,著名女作家严歌苓,她有过无数次写不下去的时候,但为了文学梦想,她咬牙坚持。
每当写不出来的时候,她就去游泳,一口气游2000米,上来再接着写,就是这份坚持,让她收获了《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等佳作。
写作不能急于求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的作品需要打磨,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比如钱钟书写《围城》时,就是改了又改,甚至连结构都做了调整,才打磨出这部经典之作。
当然,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并不容易,要有决心、有毅力。作者认为,如果我们用认知驱动毅力,就能做成一件事。
比如戒烟是很难的事,但如果吸烟者真正了解了成瘾的原理,明白了抽烟真是不划算的事,用这种认知驱动毅力,也许就能轻松戒烟了。
好了,简单介绍了《认知驱动》的一小部分内容,这是一本实实在在地传授经验的书。让我们从这本书中学会用价值规律看问题,坚持输出价值,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收获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