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各位都在中学时代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但是有没有思考过这篇古文的深层内涵呢?有没有想到陶渊明其实写了篇阴间生活来教育世人呢?或许今人不太明白,其实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也就是描写鬼怪故事来警醒世人,陶渊明那时候并没有鬼怪小说,那他只好来写个死后的世界来对现实的批判,许多人可能觉得这不过是篇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章罢了,但是这篇文章的内容,处处体现着魏晋时代的人们对阴间世界的想象,不夸张的说,就是陶渊明将这些想象给记录了,成就了这篇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其实言之有理,解读课文作品等都无妨,我会用其中的句子来证实这篇文章是个鬼故事。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说明这个渔人是世代打鱼,对于水域、河流等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怎么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不是打了渔人的脸吗?他们家族可是生活在水上的,对于武陵这里的地域应该是熟悉的不得了,怎么会不知道路的远近呢!唯一的解释是渔人遇到了灾难,人和船已经被冲走了,所以渔人大概就是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因为他已经到了墓地的旁边,在死亡之前,渔人已经不觉得自己死了,在各类小说里,人在将死之时,是不会觉得死亡的来临,还是认为自己活着呢。而在后面的句子,更加印证了墓地的说法。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渔人甚异之。据《葬经》记载的是魏晋时代的墓穴坟地旁边都要种植许多的桃树,所以老百姓是不会在自己家门口栽种桃树的吗,在风水学里,桃木是辟邪驱魔的,但是桃树是不可以栽种在家里的,若家中种桃树会聚阴气,导致家庭多灾难。所以魏晋时代是不可能在村舍里栽种的,只有在墓地旁边才会种植。桃木辟邪大家都是知道的,桃花林把桃花源围起来,可想而知是为了镇着什么,就是镇这墓地的。
更可怕的是渔人在桃源尽头,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这时候的渔人已经走入了死亡的通道,而且这个通道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根据魏晋时代的文献记载,秦汉魏晋时期的墓穴结构就是留有一段通道前窄后宽,魏晋以后的贵族官僚墓葬,布局简单,面积缩小,北朝和隋唐大墓的墓道较长,接近墓室部分掏成隧道,并在顶部开通几个天井,以象征宅第的层层院落。所以渔人进入的是墓地,而非什么人间天堂,他所看到的是阴间生活,只有在死后才有那么的美好。
在这个桃花源里,也有许多处可以印证阴间的证据:
渔人看的是屋舍俨然,事实上在魏晋战乱时代,打仗频繁,乡下地方房屋规划整齐是不太可能的,只有城市才会刻意去规划,所以屋舍俨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是古代规矩,死者为大,除了乱葬岗,其他地方的坟地都是规划整齐,所以这是一个佐证。
渔人还见到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但是桃树、桑树、竹子是不同时节的植物,生长周期也不同,怎么可能在一起呢?还有在陶渊明自己写的《桃花源诗》里有这么一句:“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而且坟地是最阴凉的地方,由此看出这里是墓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虽然阡陌的解释是东西南北向的小路,但是还有个解释,就是通往墓地的道路,可以百度搜索“阡原”的意思,就是墓地,所以桃花源就是墓地。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后来渔人从老人那里知道的是:自云先是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从秦末到东晋,这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汉服的形制早就不同于秦朝时期的服饰了,而渔人所见的男女所穿的衣服跟外面的人没有两样,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些人都是阴间的人,衣服是活人烧给他们的,而在秦末乱世已经死了,但是他们不以为已经死了,还以为自己在秦朝,但是渔人无论魏晋,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他们叹惋的是得知了自己的死亡,但是不愿意承认。
渔人自己也可能已经死了,他不可能出桃花源了,所以他给太守托梦,说自己在桃花源,已经在外面处处志之,但是太守去寻找也没有找到,这恰恰说明了桃花源就是阴间,那些人知道了自己的死,所以活人怎么可能找得到死人的呢?
最后呢?南阳刘子骥听闻这件事情,但是他去寻找也没有找到,不久死了,可能死了之后就找到了这个地方。后遂无问津者,人们或许都知道了这是个阴间,所以都不去了,试问谁愿意去寻找阴间呢?
陶渊明写了这篇《桃花源记》可能只是以这样的形式告诉后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阴间生活是多么美好,在那个世道下,只有死了才是最终的解脱。课本总是告诉我们,这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他确实在以说鬼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社会黑暗,死是解脱,才能看出那时候的世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对朝堂腐败的痛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只把这种不满,用这种隐秘的方抒发出来。
戊戌年冬月十一
文右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