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来自西班牙,由奥里奥尔·保罗导演兼编剧的悬疑片,讲述的是一个成功的青年企业家因为被卷入情妇之死,委托律师帮自己洗脱罪名而发生的故事。
这部影片通过律师和主人公针对劳拉之死回溯整个事件。这样的手法在《夜访吸血鬼》里也用到过,同样是用记者的采访回顾男主的经历。像这样如同挤牙膏一般,从人物对话中挤出剧情的手段,十分适合用在悬疑片中。你一开始所看到的只是导演给出的剧情碎片,即男主与其情妇出现在宾馆房间中,男主被打晕,醒来时劳拉已死,男主被逮捕。而男主的行动和对律师的说辞都让我们觉得漏洞百出,产生怀疑。因为你不清楚前因后果,对事件的真假以及未来的发展自然无从判断,为了了解真相,你不得不继续专注地看下去。接下来,律师在影片中很好地提出了我们的疑问,男主便抛出了第二个事件,即车祸的事情,而这个事件才是本片的重点和一切的转折点,然后导演顺理成章地让我们以为自己正在抽丝剥茧地将真相一点点剥开。实际上,男主在影片中讲述的都并非真相,而是他的个人演绎。
有些人认为这部影片是西班牙版的《罗生门》,正是因为里面运用了主观视角的拍摄。我们从影片一开始就被糊弄,因为我们是以故事已经发生的眼光来看待男主所说的话,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所有画面都是从男主的主观视角。当然,我们被蒙骗的同时,律师也是同样处于被蒙骗的状态。
男主设置了劳拉之死另有凶手的情境,我们理所当然地根据男主的线索去关注与车祸案中有关的人,并给他们扣上嫌疑人的帽子。在巨大的谎言下,男主被塑造成心中有良知却懦弱无主见的人,劳拉被形容成阴险毒辣的蛇蝎妇人。我们被获取的第一印象所束缚,即使发现男主话语中的漏洞,也无法得知男主杀害劳拉的动机,于是就形成了观者的无措。明明认为事件的构架摇摇欲坠,却没有合理的理由解释男主的行为。直到最后律师将整理出的线索理成了明确的一条线,从车祸起就是男主开始隐瞒,设计一切,得知劳拉将真相告知死者父母后才情绪失衡,杀死劳拉。这时之前的种种不符合逻辑,全部有了解释。
看过东野圭吾《杀意》的人,或许对这样的反转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本书中也是花费很少的篇幅就让我们了解到主人公犯罪的事实,却用后面大量的笔墨解释主人公的动机。我们之所以找不到动机,正是因为我们对主人公及被害者的印象源于主人公个人的解释中。我们认为主人公善良有才华,被害者十恶不赦,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最后采访两人曾经的同学,每个人互相矛盾的说法,更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重新回到电影,不止男主在混淆视听,假律师即死者的母亲也是欺骗者。她利用自己对戏剧表演的爱好,用专业的素养进行伪装,将痛失亲人的悲恨埋在心里,谆谆善诱,让男主掉入他们夫妻俩设置的圈套中。真相的揭露只在最后很短的时间里,在此以前,她就像大自然的捕猎者,散发出亲近的信号,等待猎物来到她的地盘。
当然,我们一开始就可以从影片的蛛丝马迹中发现律师存在问题。第一,律师在电梯、走道上都显得过于紧张,好似带着特殊任务一般;第二,律师在与男主对话时,多次望向窗外,而窗外隐约可见人影;第三,律师在接通电话时的前言不搭后语;第四,律师在获取男主信任中,说过两句堪称亮点的话,这两句话是男主愿意说下去的催化剂,但这也同样为律师的身份埋下伏笔:“你并不比我聪明”,所以男主即便心思再缜密,依旧掉入了夫妻俩的陷阱;“没有痛苦,就没有救赎”,所以当夫妻俩惨失爱子,依然重新振作,为其讨回公道。不过,我们之所以在谜底揭秘后如此惊讶,不是因为我们知道了律师是假冒的,而是因为我们分明知道律师另有所图,却无法第一时间联想到她的身份是死者的母亲。而这一点,也是因为导演在男主的讲述中道出了死者母亲因为丧子之痛而中风的情况,让我们忽略了这一可能性。
有不少评论解释了男主没有在事件发生时直接报警的原因,认为只是为了掩盖婚外情便一步错步步错十分不值。但男主这一选择真的难以想象吗?这个影片之所以可以用单一的线条、乏味的场景、辩述式的对话抓住人的眼球,也许和观众产生代入感有很大的关系。即使我们了解到男主的品质,我们仍旧不由自主地随着男主去思考,去紧张,去寻找脱身的说辞。只能说,男主所为,皆由人性使然。我们在生活中未尝没有做出过和男主相似的选择,它会让我们愧疚,会使我们焦灼,这无关事件大小。
全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男主在说出自己杀死那位年轻人的罪行后。他走到窗前,望着映照着对面楼房的玻璃,说他安慰自己的方法,便是将自己这一罪行看做玻璃上的小黑点,小得几乎不存在。然后一切揭晓之时,从男主以为的小小黑点延伸过去的地方,却是死者的父亲一直在注视着他。
我们往往觉得有些恶,可以小到忽略不计,然而它一旦产生,可能就是你一辈子洗刷不掉的污点。正如你将一滴墨滴在了宣纸之上,那粒小小的黑点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可能就慢慢晕染开来。你放任,它肆意,你覆水难收,它汹涌暗流。
作者说:文章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看影片所得,逻辑混乱,文笔稚嫩的地方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