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孤独,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文字记叙。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到:“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
看看我们的周围:一个人出生时就被围观,人生重要节点邀来众多亲朋好友庆祝,高兴时希望同别人分享,痛苦时渴望被大家安慰,即使在离开这个世界时也是热闹非凡……
生活中,我们总是拼劲全力让自己融入各种不同的群体,让自己显得“有趣”,即使有时这样的努力让自己疲惫,但较之于孤独仍能让我们显得不那么不合群。因为我们害怕孤独,害怕被遗忘。我们需要朋友,需要友情,需要亲情,需要爱情,需要同别人分享我们的欢乐与悲伤,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称赞。也因此有了梁实秋先生所说的:“只有神仙和野兽才会喜欢孤独。”
但是,我们却依然感到孤独。
在繁华落尽筵席消散之后,你内心可曾有一种深入骨髓令人发狂的空虚?纵然处在欢呼的中心地带,是否有感到心中的一丝惆怅与沮丧?
其实,孤独是每个人都摆脱不掉的宿命。
02
我的大学同学,大伟,毕业后我们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离得不算远。大伟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常会组织以前的同学时不时的聚一聚,所以联系算是比较多。
今年也不例外,春节后有人在群里呼吁,大家又坐到了一起。
期间,发现大伟变了很多,少了夸夸其谈的高论,也不劝酒,整个现场表现的十分平静和克制,似乎完全变了个人一样,于是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追问,他这才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去年发生的一些事情:
大伟之前在市里一个园区管委会从事管理工作,虽说是企业,但因为是替政府行使一定的招商引资功能,跟各行各业的人接触面也比较广,加上他也爱热闹,酒桌上能调动气氛,五六年下来牺牲了不少工作后的时间,也认识了很多人,李总、张总、赵处长、侯科长……手机通讯录都又上千人。据他说来,里面可以称兄道弟的优质“人脉”至少也不下于五六十人,而且在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资源。
这两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潮,周围人成功,再度勾起了大伟一直以来创业的梦想,而且他在单位属于“企业员工”而不是公务员,也没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牵挂。他在不同饭局或酒后陆续跟这些朋友提起过这样的想法,几乎所有人都非常支持他为了理想的决定,并且都信誓旦旦承诺如果大伟今后有什么需求一定全力以赴。于是,大伟在准备一段时间后,满怀信心的辞了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但是,可能大家已经想到了,事实和理想之间总是隔着几条河。曾经那些“人脉”给予的承诺不过是酒后的信口开河,以前看似靠定的资源也变的不是那么确定。生意有生意的规则。虽说大伟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但也确实低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
所以在这之后,他也在反思自己之前那么把太多时间花在觥筹交错结交朋友上是否值得?他那时挖空心思想要进入并且自己感觉似乎已经进入的圈子到最后发现一切不过都是徒劳。
他说,他现在回头看自己那些年的“努力”,自己都觉得有些可笑,他那时所理解的“人脉”不过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的人脉而已。真正的人脉,应该是有多少人既愿意认识你又愿意来帮你,而不是你认识了多少多少人!
现在,他自己创业,独处的时间也多了,可以安静的思考,事业虽然没有当初想象的发展速度,但也在踏踏实实的前进。
“现在,虽然朋友少了,但心里更充实”他说,“其实,以前那段时间才是孤独的。”
03
这让我想起以前学生问过的一个问题:我现在大二,进入大学以来先后加入了六个社团,同时是班长、学生会干部,努力想要融入同学中,可却感到越来越孤独?
后来经过深入的交谈了解到,这位同学的问题在于太过于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他加入多个社团是为了寻找一种存在感,当学生干部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肯定,他太刻意去强化自己的行为迎合他人,所以他会觉得自己努力去跟周围的同学搞好关系却往往是“热脸贴冷屁股”。
实际上,我告诉他: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刻意关注你的存在和你生活状态,没有人是另外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包括你的父母和妻子;没有人关心你吃了什么饭,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心情好与坏,这些都只是你自己的想象,真的别把自己当作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太关注别人的看法却忘了关注自己,只有你自己是自己的全部,你总是想着别人对你看法而忘了让自己变得优秀,最需要你关注的是你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别总是在人群中寻找自己,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你要试着学会独处,学会与心灵为伴,去浇灌它,让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那时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04
孤独虽然会让我们感到担忧,但一定的孤独也给我们带来收获。
没有什么比孤独更能催化精神提升,激发灵感、培养智慧,因为思想总是跟孤独作伴。
试着耐住寂寞,习惯独处。
学会享受孤独,
会有一天,你会蜕变成你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