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进行了一项记忆实验。
她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工作出现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在出乎被试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回忆做了22件什么工作。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
蔡格尼克是德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得出一个结论,是指人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会比已经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会更加深刻。
也就是说,当你做一件事,完成了这件事情之后,你就不大会记得这件事情了,但是如果这件事你还没有完成的话,你对这件还没有完成的事情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电视连续剧,几乎每一集都会给你留下一个悬念,让你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它的下一集,还有那些说书的人,经常会说到很精彩的时候就会冒出一句很欠扁的一话:“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为什么要留下悬念?就是为了让你有继续看下一集的欲望,电视剧也是一样,提高你看下一集的收视率。
相信很多人对初恋记忆犹新,时隔多年,初恋的感觉仍旧令人回味无穷,甚至刻骨铭心。初恋对象留给自己的印象往往非常深刻和美好, 由于初恋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它的未完成反而更使人难以忘怀,同样,在未获成果的初恋中,我们和初恋情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大多会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一生都难以忘却。初恋之所以令人刻骨铭心,正是源于初恋的未完成性。
如果用蔡格尼克效应在课堂上,故意使有些知识获得的活动“不完成”,也就是充分利用人性不满足、充满了贪欲、好奇心,就是人们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的那种心态。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或者有趣的事物,就会忍不住去探索。那样学习状态或许会有改观。
没有人会珍惜太容易得到的东西。
蔡氏理论就是不要让目标轻易得到想要的,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没有人会珍惜,必须要让其付出努力才能拥有, 因为只有付出后再收获的才是宝贵的,来的容易的东西走的也容易,只有历经了失去的痛苦,才会懂得拥有的可贵。
一道题目,一个知识点,老师直接告知,这是最方便的学,然而,直接告知的知识往往也最容易遗忘。而经过悬念处理的知识,经过沉淀发酵的知识, 就可能记忆更牢固。
下课时留个悬疑问题。
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一定要控制好这个“度!”放得太松,就会跑偏,给予得太多,也无法吸引到学生。
下课未必都要完成任务,相反留下尚未完成的问题,这同一动机便会对此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