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学的时候,特别羡慕会写诗的人(现在也是),自己学着写,还挑了一首自我感觉写得比较好的诗寄给报社。不知道报社的地址,就直接在信封上写某某报社收,底下也没落款,自己觉得这样信就不会被退回来了,只能送到报社去。少年人真是无知无畏,单纯可爱啊。
那封信和信里的诗自然没有下文了。我已经记不得那首诗具体是怎么写的了,只记得我写的是一种野花,春天的时候,上学放学的路上,一路都是这种野花。为了写这首诗,我还特意查了字典,就为了知道这花到底是什么花。
那时候没有百度,没有互联网,连电脑都没有,不可能像现在,用手机拍张照片传到网上,就能查到这是什么花。我忘了我查的是什么字典,反正综合各种文字描述信息,我认为这种野花应该是“紫花地丁”。
小小地佩服我自己一下,我的判断是对的。虽然我一直疑惑这样随处可见的野花,为什么有这么一个一本正经的名字,但后来出现的强大的互联网给了我印证,它就是“紫花地丁”。
前几天看某书的推介文章,我在里面看到了紫花地丁的图片,但是,作者称它为“野堇菜”。什么?这明明是紫花地丁,怎么这样一本讲植物的书却叫它野堇菜?或者这是两种很像的植物,我一直搞错了?就像我前不久才知道街边草坪里种的草不是麦冬,而是一种和麦冬非常相像的名字叫“沿阶草”的草。(这是我浏览朋友圈时学到的小知识)
我赶紧打开百度,用“紫花地丁”和“野堇菜”分别搜索,然后我就明白了,原来紫花地丁和野堇菜是同一种植物,紫花地丁是学名,野堇菜是俗称。
野堇菜,我恍然大悟,这名字果然叫起来更顺口更像是它的本名,学名本来就应该只是出现在专业文章中,而不是日常生活中啊。
我时常感慨,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像这样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从我的少年时代,到现在我的中年时期,才补充完整。知识也是随时随地都能学到的,即使只是看一篇推广文章,也能从一张图片中学到新的知识。我喜欢这种永远以及随时随地都能学到知识的感觉。
对我来说,所谓的知识,可以是很专业很高深的学术知识、理论知识,也可以是很浅显或没什么实际用途的旁门知识,甚至是知识的碎片。专业的、系统的知识固然一定要学,但那些零散的、无足轻重的小知识也是知道得越多越好呢。这些小知识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让我觉得这世界非常有趣。而且知识和知识之间其实是相通的,有些时候,反而是小知识解决了大问题。
希望我能保持永远以及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