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宇宙公民Sophia,在参加宇宙公民高效阅读第十期训练营,坚持21天早上5:30准时学习高效阅如何一天读一本书,今天是高效阅读的第10天。
我在这21天的目标是读完10本书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输出
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学习者?
1、定个高价,动力真大!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一开始就按照那样的标准去努力去行动,因为定价高,要努力更多,总有一天会开单,有了第一单就有第二单。
2、生命不息,掏空不已。
通过学习实践,脑子里会积累很多东西,经常输出,掏空自己(分享,写作),保持饥渴的状态,学习更容易吸收,更快积累。
3、享受碾压,远超学霸。
想要持续高效成长的人,必须不断要走出舒适区,不然会很快走下坡路。
你喜欢碾压别人,一直跟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你能学到多少东西?
请减少碾压别人的次数,增加被碾压,要乐此不疲,这样进步会快很多。
4、讲我所做,做我所讲。
言行合一,值得信任。
想成为一个更有竞争力的作者,讲你所做,写你所做,做你所写,做你所讲,不仅让你的文字有吸引力,倒逼你行动,将会进步很快。
Mei 校长金句:
1 大脑不会让我们主动快乐。我们才要主动掌控我们的大脑。
2 学会感恩,当你感恩,任何消极情绪会消失。
3 换框思维。转换思维,而不是一直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比如一家人呆在家里不能出门,但是你看看与印度,就会发现,有安全的家和家人甚至洗手液就是感恩。
4 奉献。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
一、关于元认知
定义: 逻辑的逻辑、反思的反思、对认知的认知。简言之就是对于自己认知&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解释: There are known
knowns; there are things we know we know. We also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 that is to say we know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no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the ones we don't know we don' t know. 世上的三种知识: 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若要提升自己的认知,要有意识的认知是世上有我们未知的未知,摆脱已知的限制。
提高元认知的方法:
1. 熵增原理
“ 热力学系统从一个平衡态到另一平衡态的过程中,其熵永不减少:若过程可逆,则熵不变;若不可逆,则熵增。”通过熵增原理,可以得到对于一个孤立系统,其内部自发进行的与热相关的过程必然向熵增方向进行。而孤立系统不受外界任何影响,且系统最终处于平衡态。
当处于一个封闭系统中,内部的混乱达到了自我平衡的时候,但内部代谢仍然混乱,所以系统就会在混乱的平衡中崩盘了。Ex.锁国无法长久、企业年年要新招聘新员工。自己的学习也是要打破原有的框架。
管理者要学习主动作”商减”,要自我更新、自我打破,不能形成封闭。
2. 流量思维vs.存量思维
流量: 保持高度的开放与接受度,用过就丢。
存量: 认为自己过去没有存过类似知识所以无法作,但这是一种封闭性思维,要避免。
二、输出 (也有写作输出,但在此是侧重”应用输出”)
1. 指导原则 - 目的导向
A. 有目的: 有用才去学,不然就是浪费时间。因此要不停有意识地去问”Why”
B. 有框架: 学会用工具辅助,帮助自己高效思考。
C. 可迁移: 从案例到本质学理、从领域迁移到其他领域。How?
c1. 随时整理先前的经验总结,不要从零开始。
c2. 多量化的情境应用而非单一的情景应用。
c3. 对自己的认知作”高层次”的抽象: 从案例抽象到问题帧类型,再从本质原理发现思考规律。
Ex. 透过学习作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具体案例)来掌握作川菜系列的作法(抽象的问题类型),然后掌握川菜的精神及对于色香味的平衡搭配的本质原理(更高层次的抽象,直指本质原理)。就是所谓的”升维思考”。
问题有"表像问题"和"真正问题": 要能正确发现真正问题,
D. 3种理解问题的偏差:
1. 理解偏差: 需要提问确认
2. 隐藏偏差: 需要找到对方真正的需求 (有人没有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
3. 成因偏差: 属于隐藏偏差的进一步,要找出是甚么原因(穷尽why)造成对方这样的决定。
E. 值得解决的问题 (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解决)
用二维度来把问题分类: 关键度、解决度分为四象限。
1. 关键度低、解决度低: 不重要。
2. 关键度低、解决度高: 不重要但容易解决。授权其他人或花钱请人作。(止损)
3. 关键度高、解决度低: 无底洞,目标管理,控制自己不要一直投入。(止损)
4. 关键度高、解决度高: 非常重要又好解决,要花认真思考如何落地。(专注)
2. 思考力的应用:
A. 逻辑工具: (很多工具,但要掌握好思维导图)
What: 运用此工具要解决甚么。(降维)
Where:要知道问题所在,运用拆解流程图。(降维)
Why: 原因与成因分析,找出方向。(升维思考的过程,重新找到未知的未知、新的需求、创意的解决方案、新的定义、觉察元认知)
How: 根据流程图逐一排解。(降维)
B. 结构化思维 (非为垂直与水平)
- 垂直思维: 对于问题作剖析,Ex. 利润=收入-成本 (对结构有说明)
- 水平思维: 对问题作开源拓展。Ex.要改善收入,可以把时间算成收入、开放别人来拍照。
互动问题: 把200 ml的水,装到100 ml的杯子里,有甚么方法?
拆解问题 a. 杯子不够大 > 换大杯子、用2个杯子、 b. 水会流动 > 变成冰、放到外层空间
C. 结构化思维应用的三个阶段:
C1. 基础:
四个特点:
- 论 : 结论先行: 先发表自己的目的
- 证 : 以上统下,从结论出发,给出论述支撑
- *类 : 分组归类 (对于原因横向化) *非常重要,最有助于提升思考力,是个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 ex. 打包时要伸手要钱 (身分证、手机、钥匙、钱包)
- 比 : 逻辑递进 (垂直化)
每个人的强项不同,自己要认识自己弱在哪,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基础。
C2. 构思: (定义主题)
ABCD目标法。满足简单、准确、利益相关
A - Actor受众
B – Behavior行为
C - Condition条件:
D - Degree程度
总结: 我要甚么受众、在甚么条件下、产生甚么行为,且达到甚么程度。满足简单、准确、利益相关
思考序言:
用SCQA写”序言”(思考过程):
Scenario甚么情境、Conflict有甚么矛盾冲突、Question产生甚么问题、Answer我们有甚么答案。
踪向结构定层次:
Why就是踪向思考分层次。每一个层次观点都是下一层次的概括。
工具: Ex. 鱼骨图
横向结构选顺序:
每一层的观点互不重和并且有一定的顺序。
C3. 演示
选择演绎: 演绎法、使说服更有力。现象>原因>解决方案
- 大前提(常见现象)
- 小前提(分析原因)
- 结论(给出方案,大家比较重视,所以可以结论先行),符合大脑的沟通方式。
2W1H: What、Why、How
归纳演绎: 归纳法,相反。解决方案>原因>现象
水平化思维:
- 六顶思考帽: 把思考过程具象化为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
- 使用方法,在每个时间段每一个人都用某一个思考帽思考,在另一个时间段,大家都换另一个思考帽思考。建议用对立帽的组合一起使用 (当然也可以单独使用)
Ex. 白+红: 客观事实+情感认知
黑+黄: 谨慎判断+乐观积极
蓝+绿: 分析掌控+创造创新
顺序戴帽,不轮流来回转。Leader: 蓝 > 红> 黄 > 黑
四、NLP的应用:
Neurolinguistics Program神经与言程序学:
1. 定义:
核心- 模仿
升级 - 复制与迭代
解读 - 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去影响周围环境。
N 所对应的就是改变你自己的身心状态,去影响周围的环境。
L 所对应的是要用文字、语音、语调、语法去增加你的亲和力,去增强你的沟通表达能力。
P对应的是要合理的去运用自己的思维,你是否具有清晰的思维方法策略等等。刚刚说的结构化思维学习,就是在帮助大家把思考的隐形过程显性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思维力的过程。
2. 寻找和定位模仿人物? PVAR
P- Position:受众定位和竞争定位,处于行业怎样位置
V- Value:他的价值观和价值主张是什么呢?他的使命和愿景是什么?
A- Activity,他能够获取的现金流管道、现金流业务是什么?
R - Resources,他的管道资源有哪些呢?他给受众提供了怎样的资源?他的搭档和伙伴圈是怎样的连结和怎样的人?多找几个标杆分析,拆解出从事本行业最需要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定位自己的努力方向。
3. 心法 (运用自我激励和暗示)
a. 重复旧的方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和迭代
b. 行不通就要改变,一切都有方法,一切还有更好的方法
c. 要向有结果的人学习
*一定要主动去寻求方法,而不是抱怨、停止思考。
4. NLP 4大支柱 (具体执行)
a. 目的明确: 设置目的的时候,要符合smart 原则
b. 身心合一: 不断的结合身体语言和动作来欺骗自己的大脑,从而提高执行度
c. 循环进步: 不断让自己处于开放的系统中,不断的迭代
d. 行为弹性: 短期没有结果不代表一直没有结果,要调整目标。
5. 思维换框法
解决如何在进入思维困境的时候摆脱困境,让大脑认为自己曾经成功过。
a. 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学会做假设和展望。
b. 拆解当前困难的目标→进行因果分析→设置流程图→程序化设置出三个目标的相关方法
c. 引导自己思考时升维思考,执行时降维执行。
两个人聊得来不是因为有相同的话题,而是因为相同的逻辑。
两个人聊得深,不是因为有相同的逻辑,而是因为相同的元认知。
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