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疆棉想到曾经的家乡棉,这已是尘封的记忆了!“灵宝三大宝,棉花苹果和大枣”。棉花曾是家乡首屈一指的骄傲,伴随了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棉花是经济、油料作物,不仅关乎到温暖,生活质量,还关乎到钱袋子。庙头村高山气候非常适合种棉花,花絮长,纤维好,是河南省的种棉典型,被命名为“高山银花”。大集体时是计划经济,种棉花是生产队很重要的工作,大人打药,学生逮棉铃虫,到摘棉花时,全队妇女都到地里用包袱一头两角到腰后一绑,再抓另一头两角往后一绑,就可以摘棉花了,不管摘多少都不掉,下晌时从后一解,放到地上两个头一绑就背回队上了。有的妇女回到家把偷塞在裤腰的棉花掏出来,积攒多了还能打油和妆棉袄用。
公社都有棉花收购站,阳店公社花厂设在方家河村与李曲基建交界处。那时还小,很少去。只是到能参加队上干活挣工分,交花时拉架子车牵牲口才能去。花厂很大,收购点排队很长,库里堆集的棉花像山一样,背着花包要上很高再往下倒。
每个大队都有加工厂,其中有榨油机,棉籽能打油,一年的吃油全靠它了。我队忠孝他达叫友,就是在加工厂榨油的,穿的衣服油渍渍的,我曾去过榨房,那是台机器,是将棉籽放置到圆环里一层一层压榨,油才能流出来。其实,我最羡慕油房人能从家里拿的馍炸出油馍吃,想起来都美!
棉花收获后,地里的棉材是很好的燃料,要把拔出来晒干拉回家做饭用。1983年分田到户后,家里在槽南也种过,之后也不知什么原因,棉花逐渐退出了灵宝。偶尔能见个棉花还稀罕着哩!
棉花,已成为记忆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