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近40年未回故乡。
他拒绝了众多邀请,但却选择了独自回去故乡。
短短几天时间,他经历了从众人追捧至众人唾弃,这一次他也许曾幻想的美好的回乡之旅,最后以被猎枪射中倒下而结束与故乡的纠葛。
曾逃离的牵挂,终于了断。
他被家乡人民授予杰出公民奖,一个个对他喜笑颜开的家乡人民,最后在他的梦境里都举着枪;而这块由选美小姐给他戴上的奖牌,还是被他抛弃。
前来听课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少,提的问题也是让人无法回答。「你为什么不多写写美好的事物?」这问题就像「你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人?」一样无法回答。
几天之中,丹尼尔带着我们去看一个小镇的世态炎凉。主动献身的少女想要他带她离开这个苦逼的地方;瘫痪少年的父亲毫无廉耻的上门找他要钱买高级轮椅;未入选的画家撕破脸皮对其大肆辱骂……
乡亲们就这样一点点的向他露出青面獠牙。一点点的展示他的作品里的「不美好」。
在黑夜里,Salas 格外显眼。
丹尼尔就在这样的夜里,站在皮卡的后车厢,看着无尽的黑——这与他第一天到来时站在消防车上的光景形成巨型对比。
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非常欧洲。无论是色调还是剪辑手法,无论是表演风格还是叙事方式。
今年二月在柏林电影节看了大量如此拍摄风格与叙事手法的电影/纪录片,非常喜欢。没有好莱坞鸡血,没有中国狗血;比日本小清新更浓厚,比韩国惊悚更击心。
故事更加贴近人类本身也是欧洲的重大特点。
电影里丹尼尔的诚实与坚持,萨拉斯的固守、荒蛮,人与人间的欲求,就那样娓娓道来,平静的,冷酷的。
故事怎么样,真的需要自己品。每个人的观感与触动点不大相同,但�,在一个你不懂的语言的国度,你一定能看到,同样的猜忌、愤懑、无来由的怨恨,还有同样的真诚、朴实。
值得一提的是,加斯顿·杜帕拉特和马里亚诺·寇恩两个合作导演的小成本电影,这非常难得。
40年过去,你为什么从未回来过这里?
这也是我一开始想要问丹尼尔的问题。
这是整个电影最开始触动我的点。
故土。
一个人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与故土保持牵连?
不回去的故乡,不相见的故人,其缘由深邃又敏感。
再见面,就像掀开心房,连皮带肉,呜呼哀哉。
到最后,一直以故乡为灵感的源泉的丹尼尔,
只能让它在他的字里行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