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去阿坝州,有一道菜感觉特别好吃,于是就试着自己也做了一下,结果失败了。于是问亲戚这道菜是怎样做的,他非常耐心地告诉我烧制的配料和程序。我一听感觉很简单,于是第二次又作了尝试,结果还是没有达到想要的味道……回到成都后,今天突然记起这个事情,当我准备再次做的时候,配料和细节几乎全忘了……
回想当老师的时候,感觉上课讲解得已经很细、很深入了,甚至经常拖堂,没讲完觉得不过瘾。但是下来做练习,有些学生还是不会。尤其是到下一周上课,很多学生都忘记了。所以经常在办公室听其他老师:“×××真笨,题目我都讲过了,作业还是做错。”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学生学过了,其实他们未必真的学会了。或者反过来讲,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听懂了,其实你未必学会了。这与我上面讲学做菜是一个道理。
让·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不是被动吸收,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如果你一直处于被动学习,或者处于“舒适”的学习状态,有可能你一直都在“假”学习。你只是“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学习,“以为”自己每天有进步而已。
判断自己是不是“假”学习,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你还记得昨天学到了些什么?
2. 你还记得前一个小时学到了什么?
3. 你还记得前五分钟学到了什么?
如果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你就需要警惕了。即使你看似每天很努力,每天利用通勤时间看文章、听课,利用晚上别人刷剧的时间看书,但是学到的东西都没有记住,那么这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对于我们的孩子,如果他在学习中存在以下三种现象,很可能他也处于“假”学习状态。
1. 不爱动手,只是在看。孩子觉得知识很简单,自己看看就会就能记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懒惰。要知道好记性还不如烂笔头,光靠记忆和个人认知,这时候很难学习好的。
2. 机械式的写笔记。很多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回到家中,家长总看见孩子在看着书本写笔记,看起来很用功很努力,实则只是在机械化的做作业,没有用心去记忆,这时候写笔记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3. 看书都是看过就忘。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看书,迫于家长的压力,很多时候也就默许了。但是,这时候孩子很容易陷入只是做个样子,心里根本没看进去,顶多只是看过,回头就忘记了。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人的异化和奴化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真正的学习,应拥有“带得走的东西”,要着眼于从不同角度沟通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着眼于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真正的学习,应如台湾学者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中所说的那样:“如果还有第三件事可做,那么这第三件事就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
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有一次问他的学生:“你今天上午准备做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又问:“下午呢?”学生答:“做实验。”再问:“晚上做什么?”学生仍旧答:“做实验。”卢瑟福非常不满地问道:“你整天都做实验,那么你用什么时间进行思考呢?”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节奏太快,信息太多,要学的东西也眼花缭乱。很多人都忙着学习,忙着看书,忙着听书,但是却不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思考,所以越学越迷茫,越学越迂腐。
根据詹姆斯·马丁的测算,人类的知识在 19 世纪每五十年增加一倍,20 世纪每十年增加一倍,而到20 世纪七十年代就每五年增加一倍了。但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多快,那些做出发明和发现的人所凭借的不外乎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它能让我们以知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是让思考者经常进入一种比一般人更高层次的平台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那怎样进入“真”学习呢,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刻意练习:
1. 思考。读完一本书后,怎么拆解?如何组合?记住一堆概念是没有用的,你必须把信息转换成体系存储在大脑里。之后建立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忘却。真正学会了,就可以开始忘却了,任何一个问题,你都可以不懂。专家回答问题时,经常会说:“这个问题我没遇到过、这个问题我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不懂。”,但是后面半句话,专家从来不说出来,“只要我想去了解和解决,只需要5-10分钟就能找到答案。”专家的大脑里只保存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细节,可以迅速解决任何问题。问问题的人,只记住了很多具体的解决方法,超出这个范围就不会了。
3. 表达。自认为学会了不是真正的学会,真正的学会,在于能够讲出来(请结合我昨天《20200202#正见#怎么读书才更高效》一文学习),使一个初学者也能够听得明白,才能算是学会了,不会表达,永远学不会。懂了,却举不出例子来,怎么能够叫做懂了呢?
真正的学习从内心觉醒开始。
#正见清河哥#
今日热点:#湖北对发热病人进行全面隔离救治和管理#